(七)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发展战略是根据世界性新技术革命的趋势,针对所谓后工业社会而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模式。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尝试》(1973)中提出,美国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由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又经过 100 多年后的现在,则进入“后工业社会”。他认为“后工业社会”有五个显著特征:

  1. 经济上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化;

  2. 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发生变化,专业的技术劳动者占突出的地位;

  3. 理论知识在社会中居于核心地位,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的中轴;

  4.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要对科技的发展进行评估和控制;

  5. 通过智力技术,对各项政策制定作出决策。

贝尔的理论性认识与社会实际相差较远,但他的思想对后来的研究者起到了引导作用。如托夫勒的三本著作,一本是 1970 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

一本是 1980 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还有一本是 1983 年出版的《预测与前提》,均阐发了贝尔的思想见解。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是指人类社会的文明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阶段,即由渔猎游牧社会到农业社会,历时数千年到一万年;第二次浪

潮是工业阶段,即工业文明的兴起,至今不过三百年;第三次浪潮为“超工业社会”,可能只要几十年就能完成。他认为第二次浪潮时期的特点是群体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大型化,第三次浪潮时期的特点是多样化、个体化、小型化,第三次浪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奈斯比特在 1982 年出版的《大趋势》,把贝尔所称的《后工业社会》明

确改称为《信息社会》。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在 1983 年出版的《信息社会》一书中,对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作了比较,认为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将有很大的不同,核心技术由蒸汽机转变为电脑,动力革命转变为信息革命,主导工业由制造业转变为智力工业,产品由耐用消费品转变为生产知识化和电脑化等。

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是,面对新技术发展的态势,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不再仅仅是工业化,而是比工业化更为重要的信息化。信息化需要知识。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和结果,就是智力产业部门的发展。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就是要发展智力产业部门,要收集、获取、发现新的信息,并使先进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实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