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速度增长战略
经济增长速度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要赶上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进入现代化的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地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这是形势的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许多发展中国家一向把高速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制订经济计划,往往特别强调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的百分比,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以及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积累比例。
经济高速度增长有积极的意义,是好事,而不是一件坏事,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故高速度增长战略又被称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所谓“传统”就是指发达国家经历过的“模式”。许多国家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一直以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速度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成为西方世界很多地区最紧迫的问题,视之为“第一等优先的经济论题”。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也就是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曾给经济增长一个较完整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向它的人民提供品种日益增多的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增长,而生产能力的增长所依靠的是技术改进,以及这种改进所要求的制度上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它包含三层意思:①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标志,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持续增加;②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③ 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是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经济增长的保证。库兹涅茨的定义提示了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经济增长历史经验的概括。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与生产的投入和产品价格有关。如果能有较大规模的积累,有较多的生产投入,且有较高的产品价格,那么生产总值也就愈高,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就愈快。因此,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作为战略目标,自然会强调不断地加强资本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会强调工业化,强调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发展;会强调高消费,生产更多的高价值的商品。
谋求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日本、德国依靠高速度,迅速医治了战争的创伤, 出现了“经济奇迹”,成为经济强国。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四个国家和地区,依靠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的高速度,成为亚洲“四小龙”。但是, 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必须以资金、资源、技术、设备为基础,要有丰富的资源, 大量的投入,有良好的设备和技术改进,使产品能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才能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这些条件又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所不具备或难以得到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追求高速度,依靠大量的外援资助,负债累累,造成沉重的负担;有些国家和地区,大量增加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积累比例,压缩消费品的生产,造成生活质量提高缓慢,市场供应紧张, 或者就业困难,人们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提高。有些国家和地区片面追求高速度,造成能源紧张,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失调,带来一系列的弊病。美国经济学家 R.戴维在《变通发展战略与适用技术》(1984 年中译本) 一书中指出,在推行传统发展战略的国家中产生了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传统战略引起贫困、失业与收入的不平等”,“只是富者变得更富”,“将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扩大或造成种种的依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