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地域差异

城镇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行政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是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一种投影,反映了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的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已表现为由单一中心转变为主次中心、多中心组群结构,由自给自足封闭式转为有机联系开放式的变化趋势。

我国各省市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进程差异很大,在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上表现为两大方面的差异:一是因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空间布局演化的阶段性差异;二是受区域资源、环境、生产力布局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布局类型差异。

  1.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发展的阶段。一般情况下,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发

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低水平均衡阶段。区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城镇的空间分布较均衡,规模小,职能单一,多以行政、商业服务及地方工业为主。城镇间联系亦是以上下等级间的行政、商业及其它服务性活动为主,同级城镇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和职能分工,从而形成若干分散孤立的小城镇为中心,低水平、低速度、均衡稳态发展的空间格局。这种类型的区域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业区仍有大量的分布。

  2. 极核发展阶段。在交通条件、经济基础较好的城镇,形成优势区位, 集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极核点或极核地带。城镇体系的特征是:较高等级的城市发展迅速,但城市经济结构简单,较低等级的城镇变化不大,城镇间联系仍以不同等级的纵向联系为主,形成单中心式空间格局。这种类型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表现比较典型,在中部和东部地区亦广泛存在。

  3. 集聚-扩散阶段。极核城市已有一定基础,在更高层次经济活动向极核城市集聚的同时,受极核城市环境容量和经济效益限制,某些较低层次经济活动开始向下级城镇扩散,核心城市周围的小城市较快地发展。由于核心城市的部分职能扩散,加强了极核城市与下级城镇的横向联系,形成核心城市吸引和辐射共同起作用的星座式空间格局。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城镇体系,大部分处于这一阶段。

  4. 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多职能、综合性的核心城市职能进一步向外扩散,规模经济的趋势加大和区域交通通信设施的完善使核心城市的优势区位扩大到周围地区。区域经济结构向多样化发展,强化了城镇职能分异, 分异又促进了相互联系。同级城镇和不同等级城镇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从而形成以一个综合性中心城市或若干个职能分异、互补的中心城市为核心,高水平均衡、网络化的空间格局。目前,这一类型区在我国的沪宁杭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出现萌芽。发达国家的一些城镇密集带已处于这一阶段。

  1.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我国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按照城市作用和区域性质不同,大体有以下四大类型:
  1. 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以大城市为中心,与郊区工业区和中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集镇共同组成有机联系的城镇体系。其特征是: 城镇主次分明,核心城市突出,占绝对的主导地位。首位度高,城镇联系较密切,但以向心联系为主,同级城镇之间的横向联系薄弱。这类城镇体系形成的条件是:中心城市区位特别优越并伴随着强有力的外向推动力,发展速度大大超前于周围地区。我国这一类型的城镇体系较多,南京地区就是这一类型(图 12-8)。

  2. 多中心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在一个特定地域范围内,由两个以上城市为核心,包括郊区工业区、小城镇以及它们影响范围的许多城镇和广大农村集镇组成。从特征上看,中心城市的主从关系不明确,城市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体现在区域原材料、能源供求关系以及城镇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在经济发达地区,周围的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明显;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则不一样,周围地区的城镇发展不快。这种类型城镇体系形成的条件,多为区域发展条件近似,区域与城市发展比较协调,优势区位点较多,从而能同时产生数个中心集聚地。如江苏苏锡常地区,湖南

湘东地区等。

  1. 以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类型。由于资源种类、丰度及资源组合特征不同,大体又可分为:

·以某种丰富的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类型,形成一城多镇或多中心城镇组群式空间格局,如大庆、淄博、六盘水等。由于受资源分布及开采布点影响,除主城相对集中外,其他小城镇布局分散,且规模偏小。

·以多种丰富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为主体的类型,城市间经济技术协作联系密切,职能分工明确,经济规模效益较好,如辽中城镇群。

  1. 行政-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以行政-经济区为地域单元建立起来的城镇体系特征是:等级序列明显,不同等级城镇间职能分工明显, 同一等级城镇职能较单一、雷同。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影响及地方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中心城市地位较突出,小城镇发展多依赖农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我国的地方级城镇体系中,此类型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