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现状分析

主要分析其历史变动、现状特点、城镇密度及其地域差异、等级数量分布与位序-规模分布的合理性,提出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的原因。除了进行区域城镇体系的总体分析外,还有必要分县(市)进行分析,进行区域内外比较,为预测规模提供翔实的依据。

  1. 城镇现状人口的资料收集。鉴于现有的城镇人口规模统计资料尚不规范,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且差异很大,因此,现状人口的资料需要在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帮助下,进行仔细的分析,统一口径、统一年份,有些数据可能还需要重新调查。城镇现状人口调查表的内容参考如下:

城镇名称:建成区面积(以下调查指标一般都在这个建成区范围内统计);包括的行政村和自然村的数量、名称;户籍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其它常住人口,其中 a.居住 1 年以上的外来人口数,b.无本集镇户籍的住校学生,c.其他特殊人口;通勤人口;居住 1 个月至 1 年的外来暂

住人口(通勤人口和居住 1 个月至 1 年的外来暂住人口两项可作为规划人口时参考,亦可按一定的比例折合成其他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合计。此外, 在城镇连片建成区以外但距离不远的企事业单位、工业小区及其住宅区也可

酌情计入建成区面积和城镇人口内。

  1. 资料整理,划分城镇人口现状等级规模,编图。把调查的原始数据和校正推算后的数据编制规模结构表,然后将各城镇人口按照规模划分若干等级,并计算各等级人口规模所占的比重。据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其它常住人口构成的城镇常住总人口数据画出城镇人口结构图。

  2.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分析。首先分析体系规模结构的首位城市人口规模,计算首位城市的人口中心度(包括全市城镇人口比重和占总人口比重),了解其在区域城镇人口中的地位,并据一般经验,说明其发展程度。若首位城市规模过小,则难以发挥组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作用。其次,按照位序-规模法则,计算首位度,以此了解次级城市的缺失或发展状况。目前,我国省、市、县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中,次级城市缺失或规模过小, 是造成首位城市规模过大和地区经济不发达的重要原因。第三,根据同一法则,分析其余城镇规模结构状况。

规模结构现状分析主要依据本地区在中上层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本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需求,论证其结构的合理性,并揭示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