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人口的数量是人口在时间上持续发展和空间上不断扩展的总和,人口的数量是个动态过程,每时每刻都有出生和死亡、迁移,但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口的数量是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如一个地区某年平均人口,或某地区在某时刻之人口。这就为我们研究人口的数量提供了便利。

从前述可以看出,人口的数量对生产分布和区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任何社会没有最低限度的人口不可能进行生产和生活。但是,人口数量并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区域现状人口由不同自然及社会特征的人群组成。从自然特征看,人口有男女性别和年龄大小等区别;从社会特征看,人口有职业、文化水平、民族等的不同。因此,对区域人口总量特征的分析,应重点分析总量人口的构成。

  1. 性别构成。性别构成是人口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成。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①以男性与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②以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表示,即以女性人口数为 100,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在区域人口分析中,除总人口性别比例外,新出生人口性别比和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比也是分析的重要指标。

影响人口性别构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人口自然属性(生物学因素)影响,又受人的社会属性(即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前者决定了受胎和出生时的性别原始差别,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人口的性别进行调整, 并在整个人口过程中对人口性别的影响更为突出。具体地说,人口的性别构成受出生婴儿性比例、男女分龄死亡率、移民的性别选择,以及战争、城乡差别等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据研究,受胎时男性与女性为 120∶100 左右,由于男胎在妊娠期间流产、死胎的机率较大,到出生时,性比例降为 105 上下。无论古今中外,这个出生性比例都是基本恒定的,上下波动幅度很小。但是,在我国由于重男轻女等社会意识影响,针对女婴的人工流产、溺婴,以及“生男为止”的生育观念等,使 0~1 岁人口的性比例比这个比例要高出很多。以后由于社会分工、战争等原因,在各年龄组中,男性的死亡率要比女性高,使性比例差距逐年有所缩小。另外由于各年龄组人口迁移和一些社会生产部门对性别的选择性,也使区域人口性别构成发生变化。如,劳动力的跨区域迁移多以青年男子为主,使迁入区人口男性比例上升,而迁出区人口男性比例下降;投亲靠友或结婚迁移又多以女性为主,这又使迁入区性比例下降,而迁出区性比例上升;有些经济部门中,如重工业、采矿业、林业、渔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地质勘探业等,男性劳动者要多于女性劳动者,所以在一些新开发地区,林业和重工业占很大优势的地区,经济活动人口的性比例往往偏高。相反,有些行业如纺织、缝纫、手工艺制品等中,妇女劳动者人数比例又比较大,使得这些行业集中的地区人口性比例往往偏低。

人口性别构成直接影响婚配和生育。性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不是正常现象。其失调导致过低的结婚率和过低的出生率,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生活的效率。因此,在控制人口增长,对人口实行科学

管理过程中,对性别构成的考虑有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供应和就业安排时,必须重视人口的性别构成。

  1. 年龄构成特征。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年龄组的划分可视需要选择划分方法。它可以逐龄分组计算,如 0 岁组(不足 1 岁),1 岁组,2 岁组⋯⋯;也可以按 5 岁一档分组,如 0~4 岁,5~9 岁,10~14 岁,⋯⋯;还可以按 10 岁一档分组,如 0~9 岁,10~19 岁,20~29 岁,⋯⋯。国际上通常的作法是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即 0~14 岁为少年儿童组,15~64 岁为青年或成年组,65 岁以上为老年组。我国通常将人口划分为六组,即 0~6 岁为学龄前儿童组,7~12 岁适龄小学组,13~15 岁为适龄初中组,16~18 岁为适龄高中组,男 16~59、女 16~54 为适龄劳动人口组,60 岁以上为老年人口组。人口分组的结果除用表格表示外,还用人口金字塔图表示,并且后者更为直观、常用。

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主要有: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指数(又称老人、儿童比例,即老少比)、抚养指数(又称负担系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等。这些指数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

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将导致少年儿童人口占有较大比重;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将导致老年人口占有较大比重。迁移人口多以青壮年为主,故青壮年人口比重在迁出地区偏低,而在迁入地区偏高。此外,战争、饥荒、瘟疫等意外灾害也对人口的年龄构成会产生影响。

人口的年龄构成不仅对人口本身的再生产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人口的再生产包括人的出生、婚姻、生育、死亡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它们与年龄构成均有直接关系。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曾提出按人口年龄构成来划分人口再生产的类型(表 2-1)。在人口统计学中,也有按年龄构成和中位年龄所做的类似划分(表 2-2)。这两种划分方法都反映了人口年龄构成与人口再生产的关系。人口年龄构成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适龄人口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关系上。按照我国的统计口径,劳动适龄人口是指男 16~59 岁、女 16~54 岁的人口,除此之外的老人和少年儿童都属被抚养人口。由于社会生产劳动基本上都是由劳动适龄人口承担的,且他们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要由包括自身在内的全部社会人口来享用,即劳动人口的劳动除了养活自身以外,还得赡养老人、养育儿童。显然, 只有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之间有合适的比例,才能达到前述目标。如果劳动适龄人口比例过小,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差悬殊,就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但如果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过高,社会又无法满足其就业要求,也会造成消极影响。其次,处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人口对社会环境有不同的影响和要求,社会的物质消费结构、各类文化教育设施的配套、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住宅和交通的建设,莫不与人口年龄构成有关,当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动以后,有关的一切社会职能均要随之有相应的变化。经济文化建设如不考虑人口文化构成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带来影响,就难以同未来的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陷于被动的地位。如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加大,这就要求社会对老年人口文化及物质消费、生活保障等作出相应安排,如若不然,将会

影响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乃至社会安定。

表 2-1 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比重/%

增长型

稳定型

减少型

0 ~ 14 岁

40

26.5

20

15 ~ 49 岁

50

50

50

> 50 岁

10

23.5

30

表 2-2 人口统计中年龄构成的划分

少年儿童比重/%

老年人口比重/%

中位年龄岁

类型

> 40

< 4

< 20

年轻型

30 ~ 40

4 ~ 7

20 ~ 30

成年型

< 30

> 7

> 30

老年人口

  1. 职业构成。职业构成是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亦即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它代表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特征。国际上一般将经济活动分为九个部门,即:①农业,包括林业、狩猎业和渔业在内;②采矿、采石业;③制造业,或称加工工业;④电力、煤气和供水;

⑤建筑业;⑥商业和服务业(旅馆旅游业等);⑦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业;⑧ 金融保险业;⑨公共和社会服务。并将上述①部门称为第一产业,②、③、

④、⑤称为第二产业,⑥、⑦、⑧、⑨称为第三产业。我国将经济活动分为16 个部门,即:①农、林、牧、渔业;②采掘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⑤建筑业;⑥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⑦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⑧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⑨金融保险业;⑩房地产业;(11)社会服务业;(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16)其它行业。并将①部门(农业)称为第一产业,②、③、④、⑤、⑥部门(工业)称为第二产业,其余部门为第三产业。人口的职业构成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的特点,并与不同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和劳务交换水平关系尤为密切。如,在早期,人们的经济活动绝大部分局限于第一产业,职业构成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产业革命的勃兴,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其从业人口在发达国家中很快超过了第一产业。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也开始兴起,70 年代以来,发展尤为迅速。目前,在生产消费水平最高的一些国家与地区中,第三产业已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有些国家(如美国) 第三产业人口已占绝对多数。此外,经济政策以及一些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对人口的职业构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有的区域由于面积太小或自然条件限制,第一产业(农业)规模很小,从业人口比重也低,新加坡、科威特属此类。还有的区域占有特殊有利的位置,商贸、金融保险、转口运输等第三产业部门发达,从业人数比重大。因此,对人口职业构成的分析,必须注意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区域人口分析的目的就是研究区域人口的职业构成与区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劳动力的客观需求相适应的程度,探求调整人口职业构成,适应区域发展要求,充分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1. 民族构成。民族构成是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关系。通常以百分数来表示。民族不同于种族,它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不是种族的共同体,也不是部落的共同体,而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体”。可见,民族属于历史的范畴,是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对区域人口的民族构成的分析,有助于认识区域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过程。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人口、文化(语言和文字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一个民族构成复杂的区域,若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有利于发挥各民族固有的劳动和文化特长,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相反,若民族关系处理得不好,加上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和矛盾,容易导致政治上的隔阂,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社会动乱。因此,在民族构成分析中,除对各民族人口数量占区域人口比例的分析外, 还应对各民族在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解,以便为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