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整体性特征

过去有一些学者在观察研究各种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时,在方法论上常用分析法,即把课堂教学分解为各个简单的部分,加以细致的研究,从而得到一些收获。但是这种分析法对课堂教学结构系统产生了局限性,不能综观全貌,造成某些缺陷。由于课堂教学系统整体性质的功能,只能在整体性上表现出来,为此在观察研究综序性课堂教学结构时,不仅应当注意每一项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把各项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彻底研究清楚,从而体现出各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特征。

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七项活动系统内部,每项活动都制约和影响其他各项教学活动,而且在其他活动作用下,对整体结构产生影响,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表现为高度的整体性特征。另外这七项教学活动之间,彼此不仅表现为单因单果的因果链,而且是互为因果的因果纲,例如指导自学和讨论作业、串联讲解、质疑释疑⋯⋯等教学活动,它们不是因果链而是因果纲。这种关系决定着七项教学活动以一定的联结方式和运动层次组合成一个教学结构统一体,以整体性形式表达出来,形成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功能。

综序法七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孤立的各项活动功能的总和, 说明如下:

七项教学活动整体功能 E(整),等于七项教学活动各部分功能的总和εE(各部)加上七项教学活动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 E(联合),可以写成:

E(整)=εE(各部)+ E(联合)

E(联合)>0 或 E(联合)<0,所以,E(整)≠εE(各部)

由此可见,七项教学活动功能的机械式总和,恒等于七项教学活动系统整体功能,这是不可能的。七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七项教学活动功能之和。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合理地组织好,协作调和这七项教学活动,这样整体功能就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这里讲一个小故事,用来说明这种情况:古希腊著名的苏格拉底善于运用问答法讨论学问,他与学生通过互相提问对话,两个人就更接近真理,效果很好。但是他和学生任何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不可能达到如此的境界。这种讨论的结果,决不仅仅是苏格拉底的知识加上他学生的知识的总和。这样讨论造成的后果—— 某种新的知识或见解,原先他们两人谁也不知道。同时单靠个人的努力,他们两人也不可能知道。这就是由他们两人组成的整体特征。

但是,如果将综序法七项教学活动系统匹配不当,相互掣肘冲突,例如指导自学、讨论作业组织不好,放任自流,不能为串联讲解服务,这就破坏了整体功能,整体功能也就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值得引起我们重视。这种情况也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证明:那就是庙里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因为三个和尚闹不团结互相掣肘造成破坏整体功能的结果。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样是一个整体,在研究综序法课堂教学系统结构时,我们的目光决不能偏废任何一方。主导与主体双方互相不能代替共同表现为整体性特征。

二、七项教学活动

为了改变封闭型地理课的组织结构,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教学原理以及指导思想,建议上课要灵活掌握七项教学活动(以初中一年级地理综合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