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教学原理
综合程序教学法,是多质多层次多变量的“耗散结构式”的系统教学方法。具有开放、立体、综合的特点,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作用。它通过频繁的交换地理教学信息,反馈与调控,从整体 部分地运行发展, 使地理课堂教学产生新的螺旋上升为高一级有序组织。近十二年来通过众多的教学实验和实践,证明这种新的系统教学法在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开发智力、学习中学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提高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法工作水平, 增进师生感情,发扬教学民主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在贯彻运用地理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理解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教学原理,并加以钻研和掌握,方能获得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教学原理主要有:1.双重综合原理;2.三联整分原理;3.内化动力原理;4.控制平衡原理;5.程序编码原理。
一、双重综合原理
综合程序教学法要求的备课和上课过程,与注入式教学法不同,前者是在双重综合原理和其他一些现代教学原理指导下进行的;后者是在陈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综合程序教学法认为,钻研教材要从整体出发, 课前严格地精选学科信息,按小中步子顺序地编写可供学生自学的程序作业。从整体看,这种作业的性质不是单一性的而是综合性的作业,所以称为综合程序作业①。教师编写作业的分量和难度要适当,跨度要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由于综合程序作业编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上课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内容,除一般地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之外,必须重视所编作业符合以下六条基本要求。
-
学科信息的准确性:认真精选学科信息。要防止“失真”信息和“丢失”重要信息。学科信息“失真”就是科学性的错误。
-
学科信息的系统性:编写作业要循序渐进,条理清楚,注意前后相互联系,系列作业要表现出彼此的连贯和严密的逻辑顺序。
-
学科信息的思想性:作业的内容要贯彻“三个面向”,有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改革开放的意义,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
-
学科信息的启发性:作业要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内容有思考意义。力求“导而勿牵”,启发学生自己探索和再发现科学原理。
-
学科信息的多样性: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大忌单一化。例如一堂地理课的全部作业都是填充,这样不好。作业必须有填充、问答、改错、计算、填图、绘图、观察、操作、判断、评论、分析、综合、比较、求异等多种形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
学科信息的针对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知识水平不同的班
① 《中学地理教学法》第 2 版第 160 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
级,可以采用难易不同的作业内容。即使在同一个班级,针对学生学习的差异情况,也可采用不一样的综合程序作业。例如对于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另外编一些附加作业,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
在深入钻研地理学科的教材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把课本中提出的地理事物和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部分,编写出作业,而且更要善于把分解的各个部分地理事物和过程,在上课的适当时机综合起来,使学生认识教材的整体。
综合程序教学法上课的进程,建议灵活采用七项教学活动(不能呆板执行):1.新课导言;2.展示作业;3.指导自学;4.讨论作业;5.串联讲授; 6.质疑释疑;7.要求学习。这不是单一性的教学活动,而是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其中有学生阅读,同学讨论,师生对话,学生听讲,学生填绘地图、表格和书写等,这样就在学生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运动中枢建立一一对应的神经联系,对于学生形成地理概念,解决地理问题非常有利。
就一般而言,学生形成地理概念,解决地理问题要通过以下程序。
把检验或应用的结果,通过反馈信息发送回去,证实地理原理或假设。如果所得结论是正反馈,则地理原理或假设得到强化;如果新得结论是负反馈,则地理原理或假设就得再用校正性信息加以改正。这个过程一般不可能一次就能正确形成地理概念,解决地理问题,而常常要多次往复才能完成。综合程序教学法强调及时反馈、积极强化,七项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自学、讨论作业、质疑释疑等,都有明显的反馈作用和强化作用。尤其是指导学生自学,除了具有一般有针对性的阅读以外,还有超短反馈的作用。这七项教学活动作为整体来看,正是表现为恰当而合理地安排上列程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客观上有利于形成地理概念,解决地理问题。
课前准备好综合程序作业,上课时通过七项综合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就是双重综合原理的指导意义。
另外,七项综合教学活动,是指有代表性的综合课类型,但也只是一般情况。事实上教师可根据学校和班级、教材等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教学优势, 进行教学。例如在七项教学活动之外,如果认为有必要要朗读课文,或者指导自学和讨论作业,或者边讨论边讲授边点拨,都是可行的。
二、三联整分原理
运用整体→部分→整体→部分→整体→部分,最后回到整体的上课程序,是综合程序教学法又一项教学原理,这就是三联整分。这一原理既强调将学科信息(例如地理信息、历史信息⋯⋯)分解为各个部分,又重视将部分学科信息综合为统一整体。如果教学内容只强调分解为各个部分,既不利于学生接受,掌握系统完整的基础知识,又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同样, 如果只强调综合为整体,而不去重视分解的部分,也是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系统完整的基础知识,又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
对于三联整分原理,有两点说明。
-
世界上一些著名心理学家和教学法专家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已证明学生学习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的本质,从整体到部分效果较好,如果采取从部分到整体则效果较差。为此钻研教材首先要从整体出发,然后再把教材分解为若干个综合程序作业;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也要作整体安排,讨论作业也是将作业逐个分别讨论;串联讲授当然要贯穿教材的全局,这是不言而喻的事,质疑释疑是把部分需要深化的或没有学好的部分,再拿出来释疑;最后要求学习又回到整体。上述程序的过程,简单地说明了三联整分,同时也是综合程序教学法的特点。这一系列连贯的教学活动,一环扣一环地向前发展,同时整体和部分又互为基础,彼此紧密地相互联系着,我们要善于掌握它们环环相扣的发展规律;巧妙地运用三联整分原理,期望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
关于教材中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还有两层意思:第一,必须经常阐明学科知识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环境(包括经过人类改造过的地理环境)是由各地理要素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地球上发生的所有地理现象, 都不是偶然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必然的、有其内在联系的。象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与地球的形状有内在联系;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都和地球公转运动有内在联系。这样既可以使各部分知识系统化,又培养了学生的相互联系观点,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第二,还要注意本门学科知识与相邻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全局看,这也是知识的整体观。例如关于我国甘肃省的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在交通上是东西重要通道,为古代的“丝绸之路”,这方面的知识在中学历史、语文、政治、地理都有有关内容,这在教学时都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有所侧重,并利用学生已有的先行课知识,相互联系,相得益彰,有利于学生学到知识的整体结构。
我们要使学生懂得,知识如果只知部分,不了解整体,或者整体结构不明,或者整体的部分混乱,对学习都是不利的。三联整分原理使我们懂得教学要从整体上讲清部分,在讲清部分知识以后,最终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表现出强大的整体功能。
三、内化动力原理
学生学习的动力从哪儿来?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研究。学生如果缺乏学习的动力,就不能坚持认真学习,就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是一种复杂而又艰巨的脑力劳动,它受各种态度变化的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不是内因和外因的简单总和,或者是机械地相互消长,而是一种动态发展有机的统一。学生在学习的进展时期,各种外部因素总是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最重要的内部因素是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表现为学习的情感和兴趣。
情感就是积极学习的动力因素,“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利真理的追求”①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其追求科
① 《列宁全集》,第 20 卷第 32 页,人民出版社。
学真理,必须激发学生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启发自觉克服消极心理,要控制不良情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决心坚持好好学习。但是注入式教学法往往使学生厌烦学习,而 50 年代流行的凯洛夫教育学中的上课方法②,不适宜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解决学生学习动力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人们评论说一部 30 多万字的凯洛夫教育学,其中没有儿童,主要就是指的这个缺点。
兴趣同样是积极学习的动力因素,也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的兴趣,不仅消极地反映学生对学习的喜爱个性,而且对于他们的学习行动发生巨大的影响。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越浓厚,就会自然地增强求知欲, 这就产生了学习动力。学习兴趣这种情绪色彩,对于青少年学生表现得特别明显。没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不能进入“入迷”的程度。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包括有这方面的道理。古今中外无数伟人学习的事例,证明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本门课程的兴趣。
因此,不难看出过分重视奖励、互相竞争等外部因素,甚至用处罚手段来对付学习差的学生,都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问题。因为外部因素的刺激条件不能持久。只有对学科本身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且能持久下去。兴趣是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最基本要素, 不少科学家、教育家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和发明。
大量材料证明,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
四、控制平衡原理
综合程序教学法的系列教学活动,是一个开放型教学系统。为了要达到系统运行的教学目的,必须保证教学渠道畅通无阻。只有教学渠道畅通无阻, 才能使学生的有效输入有大幅度增加,为此必须控制教学平衡。
控制平衡原理就是运用反馈概念和信息概念,约束综合程序教学法系统的运行,使其符合教学规律,活跃各项教学活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一切控制系统都要利用反馈来实现调控,综合程序教学法系统也不例外。但是教学平衡的调控,不同于其他系统运动的调控,它既要充分发择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组织提高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综合程序教学法是利用学生的正反馈、负反馈、超短反馈(自我反馈)以及教师本人的预见性等,排除各种内外干扰,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最优状态,从而获得优良的教学效果。
调控教学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被打破平衡,又不断地建立新的平衡的运动发展过程。平衡性表明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匹配恰当” 的程度。如果“匹配恰当”得很紧密,则平衡性的水平很高;如果只能做到一般性的“匹配”,平衡性的水平则处于一般化,动态性表明学科教学的向前发展。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由于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有序性随着年级的不同而各有差别,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年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教学过程必然有动态性的特征。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教学系统中,根据以上教学动态的特征,显然教师可以根据来自学生的反
② 指 50 年代流行的综合课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与教学目的是否有差距,以便调控发出教学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对学生来说,可以随时调节学习活动,知道学习结果,强化正确,校正错误和不足。师生之间这样信息往来,形成了一条可逆的信息闭合回路。运用它可以控制教学平衡,这是注入式教学法难以做到的。另外,学科教材要适应当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其中有些章节若不适应时,教师可以修改补充,以期能达到贯彻三个面向的要求。各项教学设备要齐全, 教具不够用或陈旧不合应用时,应当自制教具。只有以上四项子系统(或四个要素)具备了,而且彼此协作调和,才有可能高质量地控制教学平衡。
此外,在教学系统运行过程中,必将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这种干扰可以分为内干扰和外干扰。来自教学系统内部、妨碍教学正常进行的因素,称为内干扰,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等等。来自教学系统以外的妨碍教学正常进行的环境因素,称为外干扰,如光线暗淡、室外噪音等。对于后者,大都应由学校负责总务的同志加以解决;对于前者,前已阐明由于双重综合原理和内化动力原理的贯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排除内干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也是注入式教学法难以办到的。
五、程序编码原理
现代教学论的大量事实证明,信息论对于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不可缺少,甚至有人称信息论为现代教学论的一项基础理论。程序编码原理就是综合程序教学法借鉴信息论的有关论述,提出的一项教学原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也是一种认知过程,可以运用程序编码的原理指导教学工作,促使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程序编码原理认为,大脑储存并提取学科信息的功能,称为记忆。以地理信息为例,学生要长期记住一些地理事物,就是把表征这些地理事物的地理信息联系起来、组织起来,并且在大脑中进行编码,储存在人脑记忆库中。若能将一些地理学科信息,井井有条,循序排列,不受干扰地在大脑中按程序编码,就有可能牢牢地记住,长期不忘。为此,记忆地理信息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一方面编码和一方面提取的过程;如若不能提取,就是不能记忆, 也就是这些知识遗忘了。但是实际上有些知识并未真正遗忘。那又为什么从大脑中提取不出呢?心理学和教学法专家认为,这多半是受信息干扰所致, 或者是由于编码太乱,或者是由于大脑里的各门学科信息复杂,太多了,彼此产生干扰,象一般所说的知识太多,彼此混杂,因而无法提取要用的地理信息。但是经过一番思索,也就是把已编码的信息再整理一番,原已储存的信息,有可能又被提取出来。有很多实际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例如,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地理课本下册第十二章《新疆》有一段教材:“我国和巴基斯坦边境上的喀喇昆仑山脉,海拔 7000 米以上的高峰很
多,其中乔戈里峰海拔 8611 米,是世界第二高峰”。这段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过了,而且在地图上查到了乔戈里峰的地理位置,但后来在考试时对乔戈里峰却答不出来了。可在考后过一些时间又想起来了。这是因为乔戈里山峰作为一种信息,储存在大脑中有一定的位置,受到某些信息的干扰,一时提取不出来。为此教学中只有排除内外各种信息的干扰,学科信息的程序编码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大量科学实验证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有所不同:与
形象、记忆、空间感知、直观、情感和不加思考的直接反应行为的智能在右半球;与抽象概括、逻辑思维相联系的科学才能在左半球。人类社会科学发明和创造的巨大成就,应归功左半球的进化功能,但是如果没有右半球的空间感知和形象、情感等智能,左半球的功能也要受到很大损害。为此,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关于程序编码的内容不能过多的偏重在右半球,也不能过多的偏重在左半球,必须照顾到左右两半球不同的功能,掌握好左右两半球要交替使用,不要使任何一个半球过度疲劳,以有利于编码的进行。
此外,由于中学地理教学是中学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实施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时,同样要贯彻遵守基础教育的一般教学原则:
-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启发诱导学生发扬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地理课堂综合程序教学的贯彻和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实践,离开了教师都办不到。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这种主导地位,支配学生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职能,是由地理教学的本质和特点所决定的,这也是地理教学的客观规律。
另外从学生学习地理过程来研究,学生是学习地理的主体,他们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智能的发展和培养,都要通过他们自己主观的努力,经过长期勤奋学习才可能实现。为此,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起来,方能有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
在地理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者单纯强调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自由主人,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
- 传授知识技能与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用地理综合程序教学法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科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原则为我们指明了要把教养、发展和教育三种教学功能,融汇于一炉,反映了现代地理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过去的地理教学有两种不利的倾向,第一是着重传授地理知识技能,而很少发展学生的智能。第二是忽视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放松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第一种倾向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实践能力、思维力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锻炼,头脑不开窍,这样不利于越学越聪明; 学生缺乏分析和综合的基本训练,考试的成绩(分数)虽然很好,但是智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地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领会地理基本概念,而且应当使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学习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形式、思维的规则。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地理教材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想象、判断、抽象、概括、推理等,多给学生思维活动的机会,这样可使他们在发展智能方面有所得益。例如在初二世界地理有关地中海气候的教学中,在教完世界各大洲中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时,可以要求学生分析:地中海气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为什么如此分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有助于训练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
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教学倾向害处非常明显。学生缺乏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想基础,这对培养四化建设人才不利,为此,在传授地理知识技能和智力中,一定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十四大对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要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的依据。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地理科学知识之中,认真切实地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有的地理教材体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想不明显,不加挖掘就不易发现,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深入钻研分析,挖掘和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因素;尤其要注重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教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一原则的重要作用。当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牵强附会,要从实际出发,方能提高教学效果。
- 高质量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当代地理知识的总量越来越大, 而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有限,在这种条件之下,除了改进地理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以外,对于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有一个高要求。根据生理学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还有很大一部分目前尚未得到利用。许多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也说明,他们还蕴藏着很多学习潜力,我们要设法把这种可贵的学习潜力发掘出来。
但是高质量也不是无限的,要把高质量的要求建立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学习青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科学知识,深入调查学生学习地理的实际能力,使高要求与量力性相结合。有人把获取知识比喻为摘果子,在地理教学中,不能让学生随手就可以摘下地理果子,而应当让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处于“跳一跳,才能把地理果子摘下来”的学习状态,这话正是恰当地体现了高质量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随着学生地理知识的增长,智能的发展, 应当及时提出新的高要求与新的量力性相结合。当学生克服了困难摘到新的地理果子时,就会感到紧张的脑力劳动所带来的精神满足,这种满足又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学习地理,成为学习地理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比老师“打高分”、父母的“喜夸奖”力量更大。
要掌握高质量要求的分寸,不是要求愈高愈好。例如在初中一年级中国地理第四章气候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完气候一章以后,能够根据课本知识对学校所在地的农业生产,在气候方面提出建议。这样的教学要求显然是太高了,同时也不切合实际。另外,由于受量力性的拘束,在地理教学中不敢提出高质量要求,这种顾虑也应当消除。
- 地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适当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促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地理书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求有地理理论。过去那种“地理地理,不讲道理”、“就地讲地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早就不适应改革开创地理教学新局面的要求了。另外有人顾虑学生听不懂地理理论,认为还是不讲或少讲为好,即使地理课本中已经编进了新的地理理论知识,仍旧视为畏途;或者缺乏必要的方法, 教学不得法,造成学生不易接受地理理论,这些都是应当改进的。加强地理基础理论的教学,决不是脱离实际,为理论而理论。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论人文地理或自然地理的抽象,正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本身,使中学生学习这样的地理基础理论,恰好可以达到掌握地理规律的目的。
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地理实践活动,正是体现学习地理理论结合实际的
原则,例如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测绘学校附近的简单平面地图,在地理园作气象观测等等。开展这些活动很有必要,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这些地理实践活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此外,还要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使其作为学好地理书本知识的实践基础。
- 全面提高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学校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其中包括地理教学大纲),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为了培养千百万劳动大军(其中包括培养各门专业的高级科技人员),地理教学必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由于班级教学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同一班级中,学生本身的实践以及先天遗传的不一样,学生之间差异,他们的知识水平(其中有地理知识水平)不可能相同,因此各种教学(包括地理教学)既要面向全班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尽可能努力做到全面提高,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地理教学,实行全面提高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有的学生对地理学科特别感兴趣,如果遇到节日放假少上一堂地理课,
他们会感到十分遗憾。“真可惜,又放了一堂地理课”,这是对地理很有兴趣的学生们的感慨!另外一种情况就不同了,“真讨厌,今天又有一堂地理课”,这是对地理很感烦恼的学生们的意见。学生中对待地理课,有如此大的差别也不奇怪,除了他们本身的原因之外,教师的影响也有关系,同时也正好说明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世界各国都重视它。孔子是我国因材施教的倡导者,他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用不同的内容教育不同的学生。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有益的教育遗产,在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方面多做贡献。
在各项教学原则之间,一方面互有区别,各有特点,意义和作用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又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组成为教学原则体系的统一整体。这要求我们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全面、深入、细致地加以研究和贯彻,以发挥教学原则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