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对综合程序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南京师大周靖馨教授首创的《综合程序教学法》不仅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基础,同时又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性。如东县自 1984 年开始由生物学科进行综合程序教学以来,已逐步推广到化学、政治、地理、数学、物理等学科, 在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上产生了显著的效益。如东县初中毕业生参加全市统一高中、中专招生考试的合格率由 1983 年的 32.4%上升到 1990 年的55.6%。合格率的大幅度上升,这主要是我们通过综合程序教学法的大面积推广和运用的结果。
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如东县不少教师已尝到了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甜头,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加入到这一实践的行列。以化学学科为例,洋口初中 1991 年化学中考合格率达到 92.2%。四明中学前几年教学质量较低, 化学教师运用综合程序教学后,使化学 1991 年中考合格率上升到 81.3%,成为学校中考各学科中合格率、优秀率最高的一门学科;如东县中于锡龄老师坚持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教学,化学 1991 年中考合格率达 87.5%,优秀率名列全县榜首。而地理教学成绩的不断提高,有同样相似的情况。
如东县在推广、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理解、探讨这一教学方法的有关问题,使之符合农村中学的各个不同层次学校的实际, 成为大面积提高如东县初中教学质量的有力武器。下面就如东县在推广、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中的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理解和认识,以求得行家的指教。
一、怎样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应着眼于如何提高课堂45 分钟的效率。从如东县的调查数据中反映出,目前大约有 80%左右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属于一种封闭型的教学。其主要表现为:课堂结构无序,教学方法陈旧,信息传递单向。其结果是,教师讲得“死”,学生学得“呆”, 课堂教学效率低。封闭型的教学是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等一系列指示不相适应的。
几十年来的教学改革,就是期望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来探求建立一个开放型的教学体系。巴班斯基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理论,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都对我国的教学改革从理论到实践曾产生过有益的影响,并在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如单元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等。在漫长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寻找能适合广大农村中学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比较,由于综合程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因此我们选准了综合程序教学法。
综合程序教学法,理论上充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论原理,实践上附合我国广大农村中学的实情,是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的有效方法。
什么是综合程序教学的开放系统?我们的理解是,首先是课堂结构由无
序变为有序,由低级变为高级;其次是通过口、耳、眼、手的综合活动去开放学生的大脑,培养其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综合程序教学法正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型,是完全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
二、综合程序作业的编制
编制按小中步子顺序发展和可供学生自学的综合程序作业是实施综合程序教学法的关键。因为课堂教学的七项活动是随着综合程序作业的逐步展示而有序地进行的。为此,如东县包括地理在内的各学科先后组织骨干教师认真编印学科综合程序作业,供学校师生教学之用,以保证综合程序教学的质量。
周靖馨教授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五项教学原理一文中指出编写综合程序作业的六条基本要求:学科信息的准确性;学科信息的系统性;学科信息的思想性;学科信息的启发性;学科信息的多样性;学科信息的针对性。这六条基本要求保证了综合程序作业的质量,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综合程序作业如何体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二是通过怎样的信息输出和接受形式,达到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迁移为能力。
第一个问题:综合程序作业应符合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布卢姆将教育目标按认识的不同层次分为六个等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考虑到我国国情和初中学生的学习要求, 我们将综合程序作业分解为记忆、理解和应用、分析与综合三级,废弃评价要求。在形式上编为 A、B、C 三级综合程序作业,A 级水平为记忆,B 级水平为理解与应用,C 级水平为分析与综合。这样使综合程序作业更符合科学化要求。
第二个问题:任何信息均储存于一定的信息分子中,记忆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形式。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有当达到引起稳定的化学变化、产生一定的信息分子,才能形成牢固的记忆。因此,在教学中对同一信息要反复多次的输入,才能形成记忆。我们将综合程序作业的 A、 B、 C 三级要求分三次展示,加强对概念信息的强化刺激,学习要求螺旋上升,使知识逐步迁移为能力。
综合程序作业的编制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综合程序教学的成败关键。
三、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使教学达到预定的目的。 国外许多教育家曾提出过一系列教学原则。例如,赞可夫提出的教学原
则是: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布鲁纳提出的四个教学原则是: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在我国,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是什么?我们认为, 它综合了国内外教学的新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可归纳为“三主一核心”和“因材施教”两大教学原则。
“三主一核心”是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
核心。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综合程序教学中根据综合程序作业,教师进行的串联讲解和信息的即时反馈后的评价信息及课堂教学的平衡调控;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学生的自学、讨论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手的功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训练是综合程序教学的课堂教学主线,是综合七项活动的核心。
根据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进行信息的传递、接受、加工和储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是教学这一系统的核心人物,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只能是学习者的作业及学习前后的变化情况。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精心备课和设计下发挥的。综合程序教学在这方面充分发挥了教育的功能,把千百万青少年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
“因材施教”是在二千多年孔子针对他的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教育。孔子的这一教学原则至今仍然适用。不过,今天要给予新的含义和要求。因为,现在的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一个班级的学生中,其基础水平和智力因素各不相同,如果用同一的目标去要求学生,就会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达不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必须进行分层要求,分层教学。具体方法上,将按教学目标分类要求的综合程序作业进行分解,A、B 两级的程序作业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C 级作业是对优秀学生的要求。也就是说,对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理解和应用的水平,对部分优秀学生要达到分析和综合的水平。这种分层要求是完全符合当前农村中学实际的。从当前我国广大农村中学而言,初中阶段是最薄弱的一环,只有进行“因材施教,分层要求”才能得到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综合程序作业的编制和课堂教学结构的程序安排都是在这一教学原则下实施的。
四、综合程序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单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可以理解为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我们对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的理解是:
-
理论根据:这一模式是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原则为指导,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现代教学论为理论基础,是多质多层次多量变的“耗散结构式”的教学系统方法。
-
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智力,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
基本程序:
综合程序教学课堂结构是由七项教学活动以特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这七项活动就是:新课导言,展示作业,指导自学,讨论作业,串联讲
解,质疑释疑,要求学习。它们是具有特定教学功能的整体,具有开放、主体、综合的特点。
-
实现条件:课前编写可供学生自学的小中步子程序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分三次展示作业,每一级作业都通过学生的自学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串联讲解,步步深化。通过频繁的教学信息交换(每节课 20 人次以上),反馈与调控,从整体 部分地运行发展,使课堂教学螺旋上升为高一级有序组织。
-
功能:综合程序教学法的特点是:在综合程序作业和七项程序活动的控制下,使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可控性特征,有序性特征,整体性特征。这些特征使它具有下列功能:
-
小中步子的综合程序作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易于为学生所掌握。
-
根据教学控制论提出的反馈概念和信息概念,通过指导自学、讨论作业、串联讲解、质疑释疑、要求学习等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整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有效地实现教学控制。
-
信息渠道由单向变为多向,教学方法由单一变为综合,从而使学生大脑成为开放型有序状态,有利于学生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
-
综合程序作业和课堂教学七项活动都具有综合特性,形成综序法的整体功能。
-
综合程序作业的分级要求和七项活动的分层要求,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 比较:综合程序教学模式与程序教学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程序教学的基本程序是:
国外程序教学只能显示教学结果,不能体现教学过程。对教学活动中最复杂的因素——学生的心理活动无法直接控制。程序教学的特点是小步子,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的把握。
综合程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三主一核心”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其关系表达如下:
- 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功能。现将模式程序表述如下:
- 新课导言。用二、三分钟时间,以复习、提问、解说等方式引出新
课内容,阐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
展示 A 组作业,指导学生自学、讨论。A
组作业是根据教材内容编写的填充型作业,可作为学生的自学提纲。自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学生课前自学,完成 A 组作业;一种是课内自学,自学过程中同桌两位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并同时完成 A 组作业。A 组作业的功能是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节教材内容,对重要概念进行强化记忆。由于学习要求较低,一般五至七分钟就可以完成(包括学生解答 A 组作业)。
-
完成板书提纲,理清知识关系。在学生回答 A
组作业的同时,教者按课前设计的板书形成框架式的板书提纲,写出知识要点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一次串联讲解。一是板书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讲解,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前后联系进行串联讲解。我们在初中化学、生物的综合程序作业A
组题后提出几个讨论题。这些讨论题主要作用是作为教师串联讲解的要点,也是要求学生需要重点理解的问题。
-
展示 B 组作业,继续组织学生自学、讨论。B
组作业是综合程序作业的核心,在学习水平要求上以理解、应用为主,在题型上采用选择、填空、判断、填图、简答、计算等多种题型,体现了一定的能力要求。由于 B 组作业量较多,我们常采用按组分题,前后四人一组开展自学、讨论。要求学生以题读书,以题讨论。这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眼、耳、口、手并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人人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逐一汇报 B 组作业。汇报形式采用板演、口答、实验等多种形式, 一直到真正弄懂每道题为止。
-
第二次串联讲解。在学生汇报 B
组作业的过程中教者穿插进行第二次讲解。主要讲清每道题的知识点依据,解题思路和方法。特别是不能就题讲题,而要作适当的拓宽,例如题型的变换,一题多解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递向思维等思维能力。
-
质疑释疑,展示 C
组作业,第三次串联讲解。质疑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如果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使教者一时难以回答, 教者要以诚恳的态度加以说明,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果学生一时提不出问题时,展示 C 组作业作为教者对学生的质疑题。一般说,C 组题都具有较高的要求,综合性强。因此,C 组题一般只是对班级中的优秀生提出要求, 对中等生可要求作为课外研究题,差等生则提出不必弄懂。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这一教学原则。在题量上一般控制 1—2 题,时间控制在
3—5 分钟内。
- 要求学习。对本节内容进行简要小结,达到首尾呼应的要求。同时对下节学习内容布置自学要求和布置课外作业。
以上仅是我们安排的一般程序操作过程,对于理科教学还有课堂实验的安排。时间安排上大致是这样控制的:第 1 步为 3 分钟,第二步为 7 分钟,
第 3、4 步为 7 分钟,第 5、6 步为 20 分钟,第 7 步为 5 分钟,第 8 步为 3
分钟,合计 45 分钟。这里要提出的是,七项教学活动是原则,如何组织形成合理的程序,需要根据教者的特长灵活运用,这里仅仅是提供操作的一般模式,切忌形成公式化的死程序。
五、综合程序教学法的五项教学原理
周靖馨教授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 年第 2 期上所发表的《综合程序教学法的五项教学原理》一文中,已对五项教学原理作了精辟的阐述。这里仅仅表述一下我们的一点理解。
- 关于“双重综合原理”。双重综合的内涵是指综合程序作业和课堂七项教学活动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到其外延部分有两个综合:一是每节教材在整个学科教材体系中具有综合功能;二是教学方法具有综合特性。
每一节教材在整个中学教材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备课中必须从教材的整体中进行分析,把握住知识的前后联系,这种联系必须反映在综合程序作业和课堂的串联讲解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中了解和掌握部分, 使每一部分知识融合在整体知识之中,为学生灵活运用每一个知识打好基础。
综合程序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的教学法,它既汲取了传统的讲授法的精华,发扬它的优势,又充分运用现代启发式的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综合运用的境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综合程序教学法的内涵与外延的两个“双重综合”,充分显示了这种教学法的特色。
- 关于“三联整分原理”。“三联整分”是指学科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形式,用整体→部分→整体→部分→整体→部分,最后回到整体的方式。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的研究都已证实学生学习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的本质,从整体到部分效果较好,如果从部分到整体效果较差。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采用由部分到整体的方法,因而教学效率较低。
“三联整分”在综合程序教学的模式中表现为 A、B、C 三级作业的三次展示,都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而且每次整分都螺旋式地上升到高一级层次,将知识从整体到部分地按不同水平多次重现,强化了对学生的信息刺激,达到既落实了“双基”,又培养了能力的教学目标。
- 关于“内化动力原理”。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成了研究教学过程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方面。系统论认为,系统的发展依赖于系统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开放系统在
维持自身动态平衡中存在两种基本调节类型:第一种是由广泛的相互作用支配的,第二种是由系统中的反馈机构实现的调节。此外,教学作为一种属人的系统,还存在着第三种调节,这就是心理调节,即教与学双方的心理动力。这种动力从本质上说是前两种动力的内化。
内化动力是指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表现为学习的情感、意志和兴趣。这就是经常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情感包括师生的情感和学生与学科的情感。当代教学改革的根本精神在于推进教学过程人际关系的民主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的。魏书生教学经验的核心在于“科学、民主”四个字, 这是很有道理的。合作教育学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改潮流之一。情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因素。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做了实证性的研究,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水平不同的各类学生学习成绩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意志和兴趣的培养。
- 关于“控制平衡原理”。按照控制论和系统论观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以教师大脑为中心的控制系统,教师要从多方面获得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后传递给学生,并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另一个是以学生大脑为中心的控制系统,包括接受信息,进行加工后再传递给教师(反馈信息)或指导今后进一步学习。如果这两个控制系统相互匹配、协调,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最优状态,获得最佳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一种可控的、特殊的信息过程,它具有自控性、多变性和情感性。因此,教学应该是由教师自控去激发学生自控,以情感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觉性,促使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过程。综合程序教学中七项活动都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自控,排除内外干扰,达到控制教学平衡的目的。
- 关于“程序编码原理”。程序编码是指学生将学科信息进行加工贮存, 这种功能称为记忆。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设法提高记忆力,防止遗忘。格式塔心理学家曾经指出:记忆并非像露天地上的绘画那样,会在风吹雨淋中消失。综合程序教学有利于形成学生的“长时记忆”,其理由是:
-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结构化。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三次整分,强化了知识信息向学生的输入和反馈,有利于学生将信息有序地编码贮存。
-
练习的综合程序化。从 60 年代至 70 年代,关于练习作为记忆控制操作的一部分,提出了两种机能:一是将输入的信息维持在短时记忆中的机能;二是将输入的信息从短时记忆迁移到长时记忆的机能。按教学目标分类的综合程序作业,不仅可以将输入的信息形成短时记忆,更能迁移为长时记忆。如东县的实践证明:凡是坚持运用综合程序教学的学校,学生的知识记忆牢固,考试中信息的提取不易受到干扰。
-
充分发挥学生耳、眼、口、手的作用,有效地利用了学生大脑的信息贮存功能。根据科学家的实验,单用视觉器官形成的记忆效率为 27%,单用听觉器官形成的记忆效率为 16%,而听觉和视觉器官并用的记忆效率可达到 65%。因此,要使学生理解、记忆和思考客观事物,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多种信息同时向多种器官发生作用。这样学生大脑中所形成的暂时联系会比较稳定,因此保持长时间还不容易遗忘。综合程序教学法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六、综合程序教学中的板书与实验
- 板书。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上课效果的有力手段。精心设计的板书,能把课文的思想脉络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细致观察,充分感知,掌握思路,领会要领,加深理解,引起美感,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
板书的目的,应该成为沟通教材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的桥梁。板书的要求是,中心突出,命意鲜明,眉目清晰,条理工整。
综合程序教学中的板书除要达到上述要求外,还有两条要求:一是板书要能反映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板书是在教师串联讲解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纲目要分清。这种板书,我们称为框架式板书。二是板书文字控制在 120—
150 字之内,字迹工整,大小适当。板书一般在 A 组作业的完成和第一次串联讲解中形成,并成为学生的 B、C 组作业自学、讨论和教师第二、三次串联讲解的依据。
- 实验。物理、化学、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此外,地理教学也需要做一部分实验和观察。综合程序教学中如何安排实验?处理方案有两种:
一种方案是有较好实验条件的学校(例如农村实验中心及条件较好的完中),可安排在展示 A 组作业后,在自学、讨论中由学生自己完成,将实验作为自学内容之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第二种方案是展示 A 组作业后,由教师集中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观察和思考。这种做法是将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 B、C 两级作业中,有些习题需要用实验加以论证的,也可采用上述两种方案中的一种加以解决。
以上六个问题仅是我们在学习和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过程中思考的几个问题,由于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比较低,肯定有许多片面和不正确的地方,仅以此抛砖引玉,求得专家和同行们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