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综合程序教学法变学生静态性思维方式为动态性思维方式

所谓动态性思维是具有一定思维目的,通过反馈、调节,不断协同思维程序、手段,以达到主体对客体控制的思维过程。

综合程序教学法的程序作业使教学目标具体化。课堂上,老师把教学目标明确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生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自学、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相互磋商、质疑释疑等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学习态度等,使之向着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把目的、手段、选择、反馈、调整、达标联成一个动态的整体,为了达到目的,主动地对行为、策略、措施不断反馈、调节向预定目标逼近。从而也发挥了目标的定向、激励、评价作用。

教学中老师还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考虑问题, 把数、形分别视作表示运动事物在某一瞬间的取值或某一瞬间的相对位置, 使学生逐渐学会辩证地调节自己的思维。

如初三几何讲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讨论:相交弦定理、

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之间的演变关系怎样? 让高二的学生讨论了这样的课外练习题:

例 3:已知变量 x、y、z、t 满足 1≤x≤y≤z≤t≤100,求 Q=

x z

y + t 的最小值。

学生在完成这条作业题时,通过多次试验反馈、猜测、调整恰到好处地让“变量”与“常量”协同作用:

解:把 y、z、t 暂时当作常量,只让 x 在〔1,y〕上变化,则当 x=1

1 z

时,Q取最小值Q1 = y + t ;再把z、t当作常量。只让y在〔x,z〕上变化,

则当y = z时,Q 取最小值Q = 1 + z 。又把式中的z当作常量,只让t在〔z,

1 2 z t

1 z

100〕上变化,当t = 100时,Q2 取最小值Q3 = z + 100 。最后由均值不等

式求得,当z = 10时,Q

1 x = 1,y = z = 10,t = 100

1

时,Q取最小值 5 。

3取最小值 5 。于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