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素质教育的地理教学目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多元化,世界的多维发展,要求中学地理教学在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得学生具备对未来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适应能力。而较长时期以来, 整个中学阶段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往往以高考的录取率作为衡量、评价学生或学校质量的唯一标准,而高考的性质决定了它是选拔性的测试,这种评价标准与学校和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功利主义相结合,便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使基础教育陷入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模式”。为了使得中、小学基础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国家教委采取了调整普通高中教学计划和实行高中毕业会考这两项宏观调整措施。因此,在新形势下,中学地理教学应该充分贯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构建一个着眼于使得学生在中学阶段打好基础,强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地理教学目标。
在研究教学过程所要达到和实现的目标时,往往会涉及到“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这样几个术语。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呢? “教育目标”是指按照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通过教育过程,预期受教育者在各个方面的素质必须和可能产生的变化与发展。这里所讲的“素质”,
指的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智素质的总体。从广义上讲,学生素质的变化和发展是在一个全面、综合的教育环境(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过程中,由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而获得的。因此,“教育目标”是从教育功能整体系统出发所提出的目标。当我们把教育活动仅放在“学校”这个特定的范围内来研究时,通常把所制定的各个学科的教育目标称作为“教学目标”,如地理教学目标。但是,这里所讲的“教学”的含义决非仅仅是教师对文化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接收,实际上,它是在学校这个特定范围内“教育”的替代词。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学习目标”是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明确学生学习行为的各级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应该产生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其所达到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教学目标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目前运用得比较普通的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也可以讲是学习目标的分类。我们在这里研究和探讨的地理教学目标,主要是以学生学习的终点行为为逻辑起点的,预期学生学习结果的教学目标,它所表达的是学生通过地理教学活动,在认知、情感、技能等诸方面所必须和可能达到的变化和发展。
- 整体教学目标的层次、结构
教育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必然渗透于地理教学目标之中。中学地理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国家教育总目标和学校教育目标之上,同时,它还可以分解出地理单元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从而形成整体教学目标的层次结构。如图 8 所示。
从图 8 中我们可以看出,下一级目标既是上一级目标的细分和落实,受到上一级目标的制约,又是上一级目标贯彻、实现的基础和保证。在新时期, 我国国家教育的总目标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一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方针。由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和具体任务的不同,各级各类学校为完成社会主义教育总目标而制订的具体任务也就有所差别。普通中学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在心理品质和素质方面打好基础。目前,我国普通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任务,直接影响着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目标的制订。图 8 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是地理学科总的教学所必须达到的要求,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地理教学目的。中学地理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
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对学生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政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应该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其中,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又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这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已有说明。
地理的学科教学目标是地理学科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单元教学目标、章(节)和课时教学目标是它的子系统,综合程序作业则是目标实现的工具,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编制综合程序作业时,应将地理学科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充分体现出来。要使得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得以全面的贯彻,首先必须构建出地理教学目标的总体框架——教学目标的逻辑结构,以便对具体的“目标”和综合程序作业的编制加以控制。
- 地理教学目标的逻辑结构
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地理技能和开发智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科教学目标的几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一个体系。并且以此为基础形成地理教学目标的逻辑结构,如图 9 所示。
从图 9 我们可以看出,体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地理教学目标应该是由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目标和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心智素质的发展目标这两大块面组成,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分割,可以把它们看作为地理教学目标逻辑结构中的一级目标。政治思想素质的发展目标可分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目标、国际主义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目标、地理学思想教育目标,等等。这些内容的教育目标属于地理教育中的德育范畴,因此,也可以把它们称之为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它们是整个目标的导向系统。它们和具体的地理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保证了地理教学目标的德育功能。如学生通过对科学的地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对乡土地理的观察、调查和研究,可以使得学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国情、国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地理教学中学生心智素质的发展目标包括地理教学中非智慧素质的发展目标和智慧素质的发展目标。地理教学中非智慧素质的发展目标可分为学习地理兴趣的发展目标、学习地理动机的发展目标、学习地理情感的发展目标和学习地理的意志发展目标、性格发展目标、习惯发展目标等。它们既具有相对性,又受到地理教学中政治思想素质发展目标的制约。前三者是目标逻辑结构中的动力系统,后三者则是调控系统。地理教学中智慧素质的发展目标包括地理知识的发展目标、地理智力的发展目标和地理技能、智能的发展目标等。地理知识和智力(内在的潜能)的发展目标构成工具系统,地理技能和智能的发展目标构成实践操作系统。其中,地理知识的发展目标是基础, 地理技能、智力、智能的发展目标是在地理知识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上,通往智慧发展目标的纽带和桥梁。智慧是知识、技能、智力、智能综合发展的最高统一。这些目标的充分实现是地理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