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综合程序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举例

《中国地理》上册“黄河”一节教学活动和程序作业。

(一)新课导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精神的象征。黄河象母亲一样,千百万年来,乳育着中华儿女,我们为祖国拥有黄河而骄傲和自豪。这节课我们共同作一次从冰山雪峰的源头到平坦广阔的入海口的“黄河行”吧。首先同学们学习课本 75 页—80 页课文。

(二)展示作业。(用小黑板)

  1. 黄河发源于 。

  2. 黄河依次流经我国 、 、 、 、 、 、 、 、

等 个省级行政单位。(须用简称) 3.黄河在 省注入 海。

  1. 黄河全长约 公里,流域面积 平方公里。

  2. 黄河的上、中、下游是以 (省区)的 和 (省区)的 划分的。

  3. 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填表

河段

水文特点

上游(源头—河套)

中游(河中镇—孟津)

下游(孟津—入海口)

  1.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怎样根治?

  2. 什么是凌讯?简单分析黄河上游河套段和下游山东段发生凌讯现象的原因。

(三)自学辅导。(这一过程有时可放在“展示作业”之前)。自学开始,个别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麓”字不认识,也不理解含义,巡视中给予个别指导,后来相当部分同学对上游水文特点总结较困难,因为上游又可分为三段,这时向全班提出:“上游又根据水文特点的差异划分成三段”。接着学生自学中又遇到了因教材安排顺序和层次不明显,将“凌讯”现象的理解和发生的上游一段和下游一段不能很好联系。这时向学生明确凌讯是发生在上游下段和下游山东段内的水文现象,所以应结合归纳到上、下游水文特点中。最后又有个别学生对“梯级开发”不能很好理解,加以指导。

(四)作业讨论。学生对 1—5 小步子程序题讨论积极,答案准确率高,

6—8 中,步子较大程序题的讨论也很热烈,但完整性较差。(这是群体反馈信息)尤其对上游水文特点的归纳,部分同学仍以完整的一段来总结其特点, 所以出现了“水小、水缓、水清、支流多、峡谷多、落差大、水力丰、水量减少、灌溉发达”相互矛盾的答案,这时再次向全班提示,我们可根据水文特点的差异,以龙羊峡和青铜峡为界划分上游的三段。这样学生分段正确总结出上游水文特点:上游上段,水小、水缓、水清;上游中段,支流多、峡谷多、落差大,水力丰富;上游下段,水量减小,灌溉农业发达。接着,同学们普遍反映出对“凌讯”现象形成原因费解,我将这一群体反馈信息记下来,作为下一步串讲的重要内容和难点。

(五)串联讲解。根据讨论后的程序题,结合前一过程中获得的群体反馈信息,我在串讲的同时,对上游水文特点、凌讯现象以及梯级开发等问题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最后学生在解决难点的同时,使学习的知识信息又系统化和巩固了。

(六)质疑解疑。我让举手的三个同学质疑,他们先后提出了:1.为何黄河上游和长江上游都峡谷多、落差大、水力丰?其它河流是否也有类似情况?2.为何东北那么冷,河流凌讯现象不典型?3.为何中游种草植树能制止下游河水泛滥的水灾?接着同学们争先发表自己对每个问题的见解,通过几个同学的解疑,答案基本反映出来。这时,我又指导性地作出了解疑发言,

评价了质疑同学和每个解疑同学的问题和解答,并且对每个问题总结性地系统解答。最后,又将我的质疑题展出:(1)是否自南向北流的河都有凌讯现象?(2)黄河为何航运不发达?经过片刻思考后,同学们又热烈地发起言来, 这时我边听释疑,边作启发性提示,最后问题都得以解决。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既显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表达能力。

(七)最后我让同学们完成课本练习第 3 填表题,布置了填充地图册相应的作业。为了使我们的“黄河行”更具综合性,我给学生布置了“黄河行” 小游记,给同学一个结合地理课内容的作文题,同学们课外找材料,及时较好地完成了。

这样,在轻松而充实的气氛中完成了一堂课,后来跟采用“讲授法”的对比班比较,学生掌握的程度以及后来考试的成绩都是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