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验过程和作法

  1. 确定实验班:为了便于对实验进行检验,选择了在高中二年级(高 92 级,下放高二)。进行对比实验。高二文理分科后,分出二个文科班。五班是由统招的线上生(录取线)组成的班,六班由线下生为主体的差班,分班不久,两班地理考试情况如下:

比较项目

班级

全班人数

80 分以上

不及格

不及格人数占全班级班人数的百分比

高九二级五班

58 人

5 人

20 人

34.5

高九二级六班

53 人

1 人

41 人

77.2

从表中看出线下生为主的六班成绩明显低于五班,综序法能否使差班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呢?因此,选六班为实验班,用综序法教学,五班为对比班,按传统教法教学。

  1. 编制导学程序作业:用综序法进行教学,首先要编写导学程序作业, 导学程序是教与学的程序。教科书是知识的信息库。知识在课本中处于贮存状态,导学程序作业变这种贮存状态为便于学生接受的传输状态。程序作业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将教材程序化,把教材按系统结构和逻辑顺序编写成更适合教与学的程序作业。它应包括教材的基本内容(文字、图象和练习作业),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并注意系统性和启发性。程序作业是小中步子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程序作业还应作到类型多样灵活,生动有趣,下面附高中地理上册《地球的内部圈层》一节的导学程序作业:

地球的内部圈层导学程序

(一)地震波

  1. 什么叫地震波?

  2. 地震波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3.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 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

  1. 什么叫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存在不连续面的依据是什么?

  2.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1. 指出纵波和横波曲线。

  2. 指出莫霍界面,说明深度和地震波通过此界面传播速度的变化。

  3. 指出古登堡界面,说明深度和地震波通过此界面传播速度的变化。3.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1. 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没有规律。

  2. 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性质的变化密切关联。C.地震波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D.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传播速度发生显著变化。

(三)内部圈层

  1. 读地球内部构造图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在两图中指出: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外核、内核)

  2. 填表比较

  3. 关于软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就是上地幔;B.岩浆发源地之一;C.它与岩石圈相邻;D.位居莫霍界面上。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公里)

物质组成

特征

地壳

( )

( )

地幔

上地幔

( )

( )

( )

下地幔

( )

地核

外核

( )

内核

  1. 和 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3.综序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新课导言:上课伊始,首先向学生讲清该节课的学习目的,教材重、难点,通过这个活动创造地理学习情境和产生兴趣,明确学习任务,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导言内容应简明扼要,启发性和趣味性强。

  2. 展示作业:把按小中步子编写好的程序作业展示给学生,做到人手一份,高中学生宜于一次展示完,向学生指出程序作业是学习内容,不是测验题。是使大家更好的在自学中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指导自学: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导学程序作业自学地理课本,思考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在课本上勾划要求掌握的地理概念、原理、成因和规律及重要的地理分布、现象、过程和数据。学生自学时,教师进行行间巡视,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适时地发出一些指导性的教学语言,以帮助学生自学。对优秀学生可提出高的学习要求(如增加难度较大的作业);对差生给予个别辅导,使其顺利地自学,完成程序作业规定的学习任务。

  4. 讨论作业:按作业自学完课本后,便可进行作业讨论。首先是学生相互对自学中不懂和不清楚的问题进行讨论,二是师生之间开展讨论。其方法主要是对程序作业进行答问讨论,对回答正确的,教师应给予肯定;回答错误和不全面的,由同学补充和教师纠正。教师应鼓励学生涌于发言和大胆争论,讨论发言人次每节得以二十多人为宜,教师提问时对优生和差生在问题的难度上应区别对待,让他们都能正确回答问题,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兴趣。

  5. 串联讲授:所谓串联讲授是教师以程序作业为主线,结合课本的基本内容,采取的主骨架,抓线索,揭示知识内在联系和地理因果关系,提纲挚领的少而精的讲授。包含解决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还未寻懂的问题(讨论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它是保证程序教学中,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完整、系统的关键。讲授形式是多样的,讲述、讲解,讲读、朗读,还可以穿插谈话和读图等。

  6. 质疑释疑:在以上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可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富于思索的问题,开扩眼界和拓宽知识面,也可由学生向教师质疑,提出他(她)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质疑的问题难度应适度,控制在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 内,使他们经过努力有所发现和收获。学生质疑应紧扣教学内容,如离题较远的可课后给学生解答。

另外,根据教学内容,有的课可增加“要求学习”环节。新课结束后, 向学生提出课后学习的具体要求,如课外阅读内容,绘图和填图,课外作业

或新课预习等。

上述各教学活动,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按指导自学——作业讨论—— 串联讲授的程序把一课时的内容分两部分进行导学,最后集中进行质疑释疑。

一学期后,实验班与对比班同题进行期末考试,成绩与半期考试比较, 实验班成绩上升幅度较大,两班的差距已明显缩小,综序法能提高教学质量已无疑。因此,从第四学期开始,两班都用综序法教学,期末考试两个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第五学期初,地理新课结束,在 95%以上的学生未接触当年地理高考题的情况下,用 91 年地理高考试题单人单桌考试,成绩如下:

九一年四川省地理高考成绩

高 92.5 班

高 92.6 班

及格率

47%

48%

30%

平均分

55.91

58

52.2

从上表看出,高二年级结束时,两个班的成绩已超过或接近全省地理高考平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