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拯救香港友联银行

1986 年 3 月 27 日,港府宣布“行政接管”友联银行。香港银行监理处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委托怡富公司接管友联银行的管理权,并以外汇基金向该银行提供商业性备用信贷。其实,实际情况是友联并非无偿债能力,而只是流动资金出现问题,当时友联的资产仍可抵偿任何负债。这次友联接管事件与以前的接管不同,只是由怡富取代友联的董事局,加强其经营效力, 以尽快收回贷款,解决目前困难。

友联银行创办于 1964 年 11 月,法定股本 4 亿港元,已发行 9730.25 万

股,每股面值 2 元,即实收约 2 亿港元,拥有分行 12 家。主要经营商业及兑换银行业务。此前一年来,由于受到海托、嘉华接管事件影响,使友联银行股价大挫,由一年前的 6 元水平跌至 1985 年底的 3~4 元,而 1986 年 1 月更

跌至 1.32 元。1982~1984 年的盈利由 1.02 亿港元跌至 180 万元,存款亦大

量流失,由 1984 年底的 21 亿港元减至事件发生前的 7 亿元水平,导致流动

资金短缺,这种事态导致先后 6 位董事辞职。同时,贷款追讨不力,资金更加困难。使存贷比率迫近 75%的最高界限。存款流失,贷款未能收回,成为导致接管的直接原因。不过,友联银行毕竟是财政健全的,只是管理经营不合理导致的问题,并没有到破产的地步,这才出现了香港金融当局决定予以行政接管。与此同时,港府与怡富亦在紧张物色第三者向友联注资,以加强实力确保长远经营稳定性。

友联银行拨出 6.12 亿港元的坏帐准备后,实际上 1986 年初已出现资产负值。6 月,由招商局与美国兆亚国际联合组成新思想公司,注资 0.68 亿港元予友联,令其由负资产值恢复为正值。7 月中,新思想正式接管友联银行, 10 月又购入友联新发行的 1 亿多股,涉资 3.1 亿港元,使友联资本符合银行

条例不少于 1 亿元的规定,新思想公司同时出资 5 亿港元购入友联银行大厦,

令友联银行加强实力。从而,友联下半年已恢复盈利,使亏损由上半年的 0.33

亿港元缩小为 0.3 亿元,存款开始由 8.95 亿元回升到 9.6 亿元。1987 年度开始,友联已有能力发展传统零售银行业务,推出黄金券、私人贷款、外币存款及专业行业贷款,开展证券业及私人投资服务及包销证券与中国市场的投资银行服务,并参与银团贷款,迅速发展。1987 年 6 月底中期业绩显示: 与 1986 年底比较,友联银行贷款增长 64%,存款增长 24%,进步十分显著。到 1987 年底,银行总资产增至 24.14 亿港元,比上年底增长 60%,存款 15.8 亿余元,增长 50%,贷款 9.3 亿余元,增长 80%。新思想公司的大股东是中国招商局,占股 68%,兆亚国际占股 32%。全面收购友联后,由招商局董事总经理出任友联董事会主席,并委任了 3 名新董事,兆亚也派出 3 名董事加

入董事局,原任董事均告辞职。怡富则于 1 个月的过渡期后退出接管。

友联从 1987 年度恢复盈利后,1988 年盈利 0.21 亿港元,1989 年盈利

0.3 亿元;九十年代前三年盈利分别为亿及 0.84 亿港元,增幅 37%、43%及40%。可见,在招商局领导经营下,友联起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与另一个中资银行嘉华银行并列为业绩增长突出的两家银行,也是发展速度居香港银行业前茅的两家银行。应该说,收购是成功的。

点评:

友联的接管和被收购,另创出了一种与中信收购嘉华不同的模式。不

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收购,都成为香港中资收购银行的创举。它们的收购, 不仅挽救了濒于清盘的两家银行,而且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使它们一举成为两家稳健而又积极进取、有一定实力的银行。两家银行归入中资旗下,壮大着香港中资银行的实力,更成为中信与招商集团的得力助手,并有助于彼此业务的发展。它们收购的成功,为香港金融界的收购增添了光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