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公司借壳上市

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是我国的一家特大型企业,资产近百亿美元,据 1997 年《幸福》杂志统计,中粮公司排名世界 500 家最大企业第三百七十六位,与中国银行、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并列成为中国三家上榜公司之一。其主要业务是进行我国农产品,特别是粮、糖、油及其它软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另外,公司还在世界各地经营食品加工业、大种植园,发展地产经营酒店业及其他基建项目。其中,坐落在北京东长安街上的那座气派豪华的中粮广场,便是中粮公司发展地产的杰作。进入 90 年代,公司出于其世界发展战略的需要,急需扩大在港澳、东南亚地区的业务,而香港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桥头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公司虽与香港地区有着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并在香港拥有多家分支机构,却一直没有一间上市公司,这使得公司在香港的市场运作有诸多不便。另外,在中粮公司的多角化经营战略中,海外资本运营一直是个空白,海外物业、地产和基建项目的发展也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因此,如何尽快在香港取得上市地位,直接进入香港乃至世界金融市场,使公司各项业务再上新台阶,便成为中粮公司跨国经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但是,众所周知,在香港上市需要满足香港证监会的一系列复杂的规定条件,中粮公司是一家大陆企业,其业务透明度、财务管理等诸方面并不能较好满足这些规定,若对原驻港机构加以改制,不仅成本太高,而且会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凡此种种,使得中粮公司决意采用买壳方式,快而省地迈出其既定跨国经营战略中崭新的一步。经过详尽的调查和周密的论证,中粮公司确定了香港世贸中心和海嘉国际为两家收购对象,由中粮公司驻港机构,也是其在亚大区的投资公司鹏利集团全权负责所有收购事项。

世贸中心集团原名奔达国际集团,是蜚声海内外的赌王何鸿燊手下的 9 家上市公司之一,主要从事香港地产投资业务,是一家颇具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公司。1993 年初,鹏利属下的鹏源发展公司收购了世贸中心 53%控股权, 每股收购价比世贸中心的前收市价高 7.1%,达 1.96 元/股。

1993 年 4 月 30 日,也就是差不多与中国航天收购康力的同时,鹏源发

展又以 2.61 元/股,作价 3.83 亿港元购入了海嘉国际公司 55%的股权。收购完成后,鹏源发展又委托中国建设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对海嘉进行全面收购。在这次收购中,鹏源发展帮助海嘉出售了它的几乎全部资产,套回现金

  1. 亿港元,并偿还了 5.45 亿元的负债。鹏源随后将香港基弯东亚花园商铺物业,以 1.31 亿元注入到海嘉公司,该物业的租金收入可观,每年达 0.13 亿元,成为海嘉公司令人瞩目的利润增长点。

为了理顺新收购公司的业务结构,使之合理搭配,鹏源发展紧接着又将海嘉公司的 55%股权和 7 项物业,总计约 20 亿元的资产出售给世贸中心,

使世贸中心的净资产值达到约 32.49 亿港元,经过这番重组,中粮公司在香港形成了鹏利——鹏源——世贸——海嘉这样公孙四代的控股结构。鹏利集团也一举拥有了两家上市公司。实力与声势都有很大的提高。

1994 年 1 月下旬,世贸中心集团与海嘉国际分别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分别正式改名为鹏利国际集团和中国食品发展集团,其中鹏利国际仍以地产投资及发展为主,其拥有 9 项商住物业供出租或出售,1994 年这些物业都进入了回报期,另外,它还控制有海嘉国际改名而成的中国食品发展集团,并在

内地拥有百多万平方米的地产项目,分布在深圳、广州、北京、沈阳及厦门各处,中国食品发展集团则成为以贸易和中国食品加工为主的企业,以后将积极致力于在东南亚地区寻求发展机会。可以说,经过这些果断的收购与重组,中粮公司预定的目标已基本上达到,迈出了其全球战略中坚实的一步。世贸与海嘉公司有鹏利集团和中粮公司作坚强的后盾(鹏利在港营业额

达 50 亿港元,拥有 8 家直属机构),业绩大踏步地前进,股价也连年大幅上

升。世贸中心 1994 年 1 月 21 日收市价为 2.525 元,比收购时涨了 42%,而

海嘉在 1993 年 5 月中旬就已涨至 3.85 元,比收购价上涨 47.5%,到改名的时候,又升至 4.525 元,比收购价上涨了 73.3%。

点评:

中粮总公司的此种收购战略,其实是一种借“壳”上市的行为。所谓“壳”是指股市中的上市地位,买“壳”的公司收购某间“壳”公司,再将资产注入到原来的壳中,不就等于取得了上市资格吗?近几年来的香港股市,许多中资机构是以抢滩般的热情去买“壳”上市,因此也就造成股市里“壳”价飞涨,并产生了一批专门养壳的商人。当然,只要对经营有益处, 借壳买壳的方式还是值得推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