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掀起的电脑业风潮(上)
如果当你看莱特曼主演的节目就要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C)的观看程序,想看 Seinfeld 电视节目时就要用全国广播公司(NBC)的观看程序。噢, 对了——每隔一年半载的你还得忙着去买新的、“升级”版的观看程序。同时,为了确保此程序在最佳状态下工作,你还需再买一台新的电视机。你受得了吗?但的的确确,长期以来,电脑用户一直是被迫这样做的。根源就在于软件的开发以及销售方式。
比如 Excel(电子表格)是在 Wintel(指运行微软的 Windows 软件并使用英特尔处理器的个人电脑)基础上开发的,未经改写不能在苹果机上运行。并且就算同在 Wintel 下工作,不同人开发的程序也不易协调工作。为应付这种情况,软件制造商们将最流行的商用软件捆成一体,以“组群”的方式出售。组群里,许多程序被合在一起折价销售。每升一次级,软件制造商们加入了成打的新功能,创建“膨件”(bloatware)——这是更为庞大的软件。软件商们提供的“膨件”依赖越强,用户们使用其它非“膨件”程序的可能性就越小。对于用户来说,这绝对不是个好的解决方案。膨件又大又不便宜, 还需要维护。由于这种特性,大公司几乎赢定了膨件之战。
在数千名程序员投入数年努力后,微软或莲花或完美文字公司
(WordPerfect)又拿出了新的更大的程序——而程序里面像编辑数学方程式这些功能,大部分顾客是永远用不上的。例如,微软最新的 Office 组群软件需要 55 兆的磁盘空间,而要达到运行的最佳状态,还需奔腾级电脑,而且安装这些重量级的程序已成为十分费时的工作。
据咨询公司加特纳集团公司统计:对公司而言,每个个人电脑用户的年支持成本达到了 8000 美元。公司也越来越多地考虑每隔两年左右的软件升级的价值何在。
消费者们别无选择。“Wintel”标准(指运行微软的 Windows 软件并使用英特尔处理器的个人电脑)在卖出的个人电脑中占了 80%,它提供了一个标准的硬件和操作系统软件“平台”,有数以百计的个人电脑制造商在销售它们。这维持了个人电脑价格的低廉,保证了将有上千种程序可供使用。只有当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发售提高版时,用户才能得到种种优越条件,而且微软和英特尔认为该卖什么他们就买什么。
怎样打破这个怪圈?使你超越使用的不同程序、不同机器、不同储存格式,找到所需的信息。
突然之间,曾阻止信息在不同牌子的电脑和软件间流动的障碍开始坍塌了,而它的速度是未曾预料到的。动摇了 Wintel 基础的巨浪就是互联网络和名为全球网(WorldwideWeb)的采用 HTML(超文本标识语言)传递信息的图形子网络。首先,互联网络的 TCP/IP 通讯协议使千百万台不同硬件,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应用程序的电脑得以“交流信息”——不管它们是在局域网上, 还是在地球的另一端。继而,全球网(WorldWideweb)的 HTML(超文本标识语言)让所有的电脑拥有一种混合文本和图形的“页面”共同语言。
自两年前,全球网(WorldWideWeb)和使用页面语言的 Mo-saic 程序走出实验室以来,全球网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磁盘驱动器。它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从联机杂志到数字化电影档案——只需鼠标在蓝色的“超级链接”框上点一下,所有这些便唾手可得。同一全球网文件对任何拥有 HTML
浏览程序的人都是开放的,不管它是在一台 Unix 工作站上、在一台使用Windows 的个人电脑上还是在一台麦肯托什机上。
事实上,互联网的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利用全球网(WorldWideWeb) 使所有上网的电脑不仅能得到相同的信息,而且能分享相同的程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软件业将有根本性的转变。只要上网就行了,推销软件的成本将是沿线路发送字节的价格。人们按需索取软件,网际软件程序可能是数百美元的巨型膨件的某一部分,并被网络语言如 Java 改写过,能像电子邮件一样在网络上穿行。面对互联网预示的新的世界秩序和广泛的机遇,数以千计的程序设计商们欣喜若狂,他们竭尽全力在全球网上彻底结束 Wintel 联盟。
网络上充满了淘金的网络软件公司,其中有仅一个人的小公司,也有著名的硅谷经理领导的新兴公司。它们中的大部分在传统软件市场上是不会成功的。但网络却是一块尚未被人主宰的绿地。膨件在此显得滑稽可笑。那突破性的技术是什么?它也许就是太阳微系统公司开发的名为 Java 的编程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