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资本运营高速路的海信

90 年代初,我国电视机产业经历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市场竞争,有的厂家

已达年产 100 万台以上的规模。一批名牌脱颖而出,也有一大批企业被淘汰出局。“海信”虽然挺了过来,品牌声誉鹊起,日渐被市场看好,企业也有了独立开发产品的技术能力,但是受自身只有三四十万台规模的限制,“蛋糕”无法做大,如果增加投资,新上生产线,既受宏观调控制约,企业本身也难以承受巨额债务。“海信”的决策者盯住了那些被淘汰出局或即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同行们的闲置资产。总裁周厚健当机立断,提出“要用‘资本家’ 的眼光看待资产和市场”。于是,“海信”紧紧围绕“电视机”这一主导产业,把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无形资产和有形资本相结合,在资本经营上展开了一系列大手笔运作。

山东淄博电视机厂是电子部彩电生产定点厂,生产“双喜”牌电视机, 由于多种原因,年产量不足 4 万台,亏损严重、濒临破产,花 280 万美元引

进的生产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海信公司与该厂经过反复磋商,于 1994 年 5

月共同组建淄博海信电子有限公司,海信公司投入股金 1500 万元,同时以生产技术和制作工艺为无形资产入股,占 51%;淄博厂则以厂房、设备等实物资产投资,占 49%。企业生产计划纳入海信盘子,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 均按海信模式运行,结果,仅仅增加了少量投资,淄博海信就增加了 30 万台电视机生产能力,1995 年销售收入近三亿元,利润 800 万元,并安置吸收了300 多名富余职工。

1996 年 12 月,海信集团又出资 1925 万元(其中技术投资 566 万元), 与贵阳华日电子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由海信集团公司控股的贵阳海信电器有限公司,盘活了已经闲置数年的 8000 万元资产,在大西南腹地建立了海信集团的生产销售桥头堡。

地处临沂市的山东电讯四厂,累计拖欠青岛海信 393.3 万元,多年无力偿还,几乎成为无法复还的死账。1993 年,该厂提出与海信合作,生产黑白电视机。海信的决策者认为,如建立简单的协作关系,恐怕会产生更多的债务,使合作陷入困境。据此,“海信”提出将债权变股权的方案,与电讯四厂共同组建新的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不承担电讯四厂的债务,是独立的法人。青岛“海信”以债权做投资,同时投入部分设备、仪表等资产和部分无形资产,折成 55%的股份;电讯四厂以建筑物和生产设备做投资,形成 45

%的股份。这样,使原来闲置的资产产生了利润,青岛海信也得到了一个年产 15 万台电视机的可靠生产基地。

同临沂厂情况类似的山东肥城电视机厂,主动找海信联系,要求按临沂模式办。经过协商于 1996 年 5 月共同组建了肥城海信电子有限公司,企业获

得新生,今年便可为海信生产出口黑白电视机 10 万台。

山东青州无线电变压器厂,是地方小型国有企业,与海信有着配套关系。1993 年底,该厂考虑自家给海信供货量大,便提出加盟海信的要求,以期建立长期协作关系。海信集团认为,没有资产纽带,这种单纯的协作关系,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随之提出将青州厂的国有资产划拨给青岛海信的建议, 得到了两市政府的支持。两市签订协议,将青州厂 676 万元净资产划拨给青岛市国资局,青岛市国资局再将这笔资产全部划入青岛海信的账户,青岛海信再以投资者身份,将其全额投入青州厂,以国有法人股的形式建立全资子

公司,并更名为青州海信电器公司,青岛海信依据资产权限对青州海信进行了全面控制和管理,派出技术、财务和管理方面的人员,逐步加大投入,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自 1994 年初成立后效益大增,当年销售收入达到 2000

万元,利税 112 万元,成为海信集团重要的元器件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1996

的销售收入达 3000 万元,出口交货值达 800 万元。三年来,青州海信累计销

售收入近 8000 万元,利税达 500 多万元。

1993 年,海信与美国最大的通讯公司 AT&T 建立了合资关系,组建了总投资 1 亿美元的 AT&T 通讯服务公司,生产世界高水准的系列程控交换机, 不仅填补了青岛高科技通讯制造业的空白,而且使青岛较短时间内跨进全国通讯技术最先进行列。去年年产量近 100 万线,年销售收入近 10 亿元。1996

年 3 月,海信集团又利用海外融资渠道组建成立的海信空调有限公司。空调

公司在平度市南村镇建厂,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金、人力资源。今年 4 月,海信空调公司生产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变频空调、一拖二空调等高档产品,从而挺进又一块空间——广阔而又竞争激烈的家电市场。

海信集团是山东省最大的电子企业,是青岛市重点扶持的几个重点企业集团之一。

1995 年 6 月,海信集团利用市政府下达的“困难企业退二进三”的优惠政策,组建海信房地产有限公司,进而又以控股形式吸纳了市电子仪表系统的电子建筑设计院、机械化施厂队等建筑专业企业,形成总资产 5000 万元的

房地产开发专业公司,至今已开发建筑面积 3 万平方米,大片有潜在价值的土地资源得以利用,为海信集团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1995 年 5 月,海信集团经市电子仪表总公司授权,将负债达 8000 万元

的青岛照相机厂分立,组建海信光学有限公司,盘活了近 2 亿元资产,海信集团也有了生产销售光学仪器、照相机和电话机的企业。

1995 年,海信集团按照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的思路,把集团内

部 6 家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作为股东,把各自原有的三产集中起来, 成立了“青岛海信实业有限公司”,以发展商业、服务业和经贸为方向,重新构筑三产体系。海信实业公司组建后,分别成立了经贸公司、音像总汇、光学眼镜中心、家电商场、自选商场、大酒店等,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安置下岗职工总数逾 30%,吸收消化了青岛市电子仪表行业的 1000 多名待业职工,1996 年销售收入达 3.5 亿元,利润 500 万元,成为青岛市商业界年销售额超过亿元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商业公司之一。去年年底,这个公司又将净资产的 60%卖给了内部职工,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并在青岛产权交易所上柜交易,进一步跨入了资本市场,成为海信集团内最具有实力的新的增长点之一。

资本纽带,把海信集团与成员企业以及成员企业之间牢牢地捆在一起, 使之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爆发力,为企业资本扩张步入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1997 年 3 月,政策扶持再次光临“海信”,经国家证监会批准,海信集团将其 TV 事业部资产剥离,在青岛发行 7000 万额度的上市股票,股民申购出人意料地踊跃,仅仅 3 天时间申购资金就达 236 亿元,创下我国上市公司网下发行的一项新纪录,使海信股票的发行和上市取得空前成功,募集资金

  1. 亿元。自此,海信在资本经营上步入快车道。

点评:

  1. 到 1997 年 3 月,青岛海信集团总资产达 33.3 亿元,是 1993 年的

6.26 倍,净资产为 18 亿,是 1993 年的 20.8 倍。3 年间,海信集团在外投资不足 2 亿元,但却控制了 25 亿元的资产。由电视机单一产品,发展成拥有计算机、空调、VCD、程控交换机等系列产品;5 个全资子公司、18 个控股子公司和若干参股公司的跨地区、跨行业、跨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因此“海信”高速成长的实际经历对于企业资本运营具有很大的启示。

2.1993 年,海信在组建集团时、国家对企业集团结构模式尚未有定论, 在资产联系纽带问题上还有不少争论,海信坚持一点,集团内企业必须要有资产联系,形成母公司向子公司的投资关系,并且相应作出财务处理,账面有长期投资、实收资本等具体的表述。按照这一方式,目前海信集团拥有控股子公司、全资子公司和参股公司共 26 个。

可以讲,海信在资产经营,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发展之路上, 远远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一些具体作法上,还结合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与运营特点,进行创新性的操作。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是走大企业、大集团的路子,海信的实践正预示着一个成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