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国际借船出海

首钢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特大型企业,其业务范围包括了钢铁、采矿、机械、电子、建筑、航运、金融等 18 个行业。为了拓展海外业务的需要,首钢

在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独资、合资企业 18 家,在秘鲁以 3.3 亿美元购

买了含量为 14 亿吨、年产 500 万吨的 600 平方公里的富铁矿,并购买了美国加州钢厂的设备。它还拥有包括美国麦斯塔设计工程公司在内的三个大型设计院,它甚至拥有一支 7 艘共 10 万吨的远洋货轮运输船队。首钢这些跨国多元化的经营活动得到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启迪。本文所要谈的,是首钢在香港通过收购兼并,借“船”出海的一些案例。

1992 年 10 月 23 日,首钢与香港东荣钢铁公司在北京签订了关于收购东

荣的协议书。收购价为每股 0.928 角,一共涉资 2.34 亿港元,收购后首钢占东荣 51%的股权。不久,东荣正式改名为首钢国际企业有限公司。东荣于同日停牌,而停牌前的股价为 0.92 元/股。

东荣是一家经营钢铁材料及有色金属买卖的公司。它占有香港钢筋市场供应量的 1/3,货源则部分来自内地和南美,东荣的主要客户包括恒基地产、合和、信和、瑞安等地产建筑大户。正好可以利用东荣现成的销售渠道和客户以及它的仓储设施,为首钢直接进入香港市场创造便利条件,而东荣的海外供应商关系又为进口钢材带来方便,首钢的建筑业务、建材销售也可利用东荣的关系向海外发展,更何况首钢还可利用东荣上市公司的地位在香港集资。由此可见,首钢这次收购东荣,实在是一举数得。

1993 年 4 月 2 日,首钢在香港二度出击,以 1.69 元/股收购了香港三泰实业公司 46%的股权,耗资 2.13 亿港元,而且此次收购资金正是利用东荣公司配股集资所得。

三泰是香港产销电话线与附件、电线、转接器、印刷线路板及其他电子产品的最大制造商之一,1988 年在港上市。这次首钢之所以选择这家电子公司,是为了与首钢原有的业务相配合,互相取长补短。正因为此,首钢并不打算对三泰原有的业务作重大改组,也不准备注入任何重大资产或业务,而基本上维持三泰原来的运营结构与上市地位。换言之,只是将三泰收归旗下, 进行业务上的沟通、合作和发展。

为了在香港及内地发展房地产,承建各类建筑工程,尤其是承建香港新机场工程,首钢又于 1993 年 8 月 12 日斥资 1.74 亿港元购了一家建筑公司, 即海成集团。海成集团主要从事香港公共土木工程、海事工程及楼宇工程, 对房地产、建筑及承建,具有专业认可资格,所持牌照可以承接包括道路及渠务、水务工程、港口工程、楼宇工程、地盘平整及香港房委会的新楼宇工程和维修等业务。首钢收购海成,显然希望发挥其优势,借助中港两地大股东的实力背景,一举进入香港建筑业市场。

由此可见,首钢在香港的收购,主要是为了取得进军香港、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因此收购之后大多是加强原公司的主要业务,这与许多中资企业在港借壳上市的动机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钢后来收购宝佳又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早在 1993 年 2 月下旬,首钢曾斥资 1.64 亿港元,作价 1.72 元/股,购

入宝佳集团 22.82%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宝佳是一家在 1992 年 4 月 9

日上市,从事黑色金属买卖的企业。上市前截至 3 月止的年度营业额 8.94

亿港元中,90%以上是以锰矿及锰铁合金为主的矿产和金属买卖,当年盈利

0.48 亿元。众所周知,锰是炼钢所必需,世界 95%以上的锰,耗于炼钢炉中。宝佳一直从法国供应商 SFPO 处进货,而 SFPO 则从世界第二大产锰国加蓬独家开采商 Comilog 处进货。Comilog 又持有宝佳 5.79%股权。我国是炼钢大国之一。有 12 家国营锰铁合金生产商,但规定不能直接进口锰矿而须由其他国营企业代为采购。宝佳便是中间代理商之一。明白了这个道理,则首钢入股宝佳的用意不言而喻,对双方业务发展都有好处。因而,参股消息一经宣布,宝佳股价大幅上涨至 2.4 元,超出配股价 40%之多了。

1993 年 9 月 12 日,首钢宣布全面收购宝佳,普通股每股作价 2.49 元/

股,认股证作价 1.31 元/股,涉及资金达 11 亿港元。由于首钢已持有宝佳

  1. %股权,所以最后实际耗资 6.24 亿港元。

首钢收购宝佳与收购三泰一样,不改变其业务,也无意注入新资产。因为这两家业务与首钢的多元业务匹配,收购目的旨在今后紧密合作以发挥双方优势。

首钢的借船出海战略,应该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仅对首钢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对于被收购的企业来说,收购后实力也都大大加强了。以资产或市值计,首次收购的东荣,一年之间,其资产额已由原来的 3 亿港元

扩大至 50 亿港元。目前,首钢控制的上市公司资产市值近百亿港元。这些企业成长壮大之迅速,直可追上中信泰富了。

从股价角度看,被收购的各家公司简直起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面目一新。像东荣收购价 0.928 元/股,半年之间,升到 4.95 元,涨了 5 倍多。海成一

经收购,股价立涨两倍多,而宝佳和三泰以 1993 年 6 月底股价计,也分别涨了 2~4 倍不等。因而当时香港股市上称首钢的收购是“金手指”,点石成金。这其间,持有这些股票的股民,恐怕有不少托首钢收购之福,成为小富翁的。

点评:

  1. 中国内地的企业大多数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对市场生疏不说,尤其对西方企业的收购、兼并、上市、发行债券等资本运营活动非常陌生。从这个角度来说,首钢算是胆子比较大的。尽管后来它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它敢于闯市场,敢于借船出海,敢于大胆收购兼并各国企业的精神和魄力,还是值得许多企业学习的。

  2. 多元化,又称多角化,是企业经营中一个永远的话题,多角化经营可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使企业各项业务之间互补,但是同时,多角化经营又容易使企业顾此失彼,不能形成拳头,最后导致损失。多角化中的失败案例也比比皆是,使人们对它非议颇多。其实,多角化经营本身并没有什么错, 如果有失误,更多的是经营过程中具体策略的失误,或者归根到底,是用人的失误。首钢的业务分散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认为是粗放经营的典型,但是,业务分散本身并不代表粗放式经营,要说粗放式经营,可能正是在经营过程中,或者是用人过程中的粗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