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统一

在第一章曾讨论过化学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知识结构是基础知识的合理组合。前面也曾讨论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础理论等, 如何用简约和概括的形式反映出来,比如无机物的分类和化学反应,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系,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分类体系等等,都是基础知识的合理的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由于它们都反映了各相关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学科基础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由于它们均属于本学科内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原理和规律,因此,只要使学生切实理解了这些知识组合的含义,就有利于他们联想、再现学过的课程内容,也有利于他们引伸、应用这些基础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在这方面,我国化学教学和教材的编写一向比较重视,特别是在总复习教学中已积累了很多好经验。比如,在编写课本时,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编排和相关知识的穿插;在复习教学中采用知识表解或图解法、关系图示法,以及采用对比法、联系法和归纳法等, 都体现了重视知识结构这一教学观。以单元结构教学命名的试验改革,更是以突出知识结构这一主旨为目标的。这些可贵的经验都值得进步试验、推广。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这一课题还是个弱项。由于对此缺乏切实的、深入的研究,往往达不到学科内容与智力活动过程的融合统一,造成学生负担重、智能发展慢。例如,高级中学课本化学(甲种本)第一册,第五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采用了这样的知识结构,即从物质结构理论出发,先讲原子结构,从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这种组合方式,企图让学生一次就从本质上来认识元素的周期性。如仅从学科知识逻辑顺序来看,是合理的,也是简约的,但在学生的认识顺序上,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脱节现象:学生已积累的对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宏观认识,难以同他们对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等微观特征直接互现,而这些微观特性的“数据”又缺少便于记忆的表象。一般说来,呈现具体形象或画面要比呈现言语(文字、数据或口语)更容易记忆。正因如此,使用现行教材在高一化学教学中,中等水平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教材的知识结构不容易匹配,造成了难点集中、学习负担重。又如,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和化学用语教学,如果在教材设计和教学方案中,不多从学生的认知方面采取分散记忆、联想记忆、多练识记等办法,势必也会形成难点,阻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习上的“分化” 现象。

要实现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统一,关键在于要把培养思路教学作为知识体系教学的前提,帮助学生把已学得的内容不断纳入新学得的内容体系中去,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即不断地进行知识点的联结、组块和结构化,以发展认知网络。这里涉及到多种因素:知识的组合方式、学生的认知方式、心理状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要妥善处理各因素间的关系,方有可能使学生从“学会”达到“会学”这一优化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