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验引导和启迪思维统一

从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看,抓住“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基本特征,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发挥实验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以及态度、方法等的激励、引导作用,使实验引导和启迪思维相统一,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这里讲的“实验引导”,包括让学生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和投影实验、观看实验挂图和听教师讲述实验史料,总的要求是为学生提供具体、可信的事实,活跃思想、开阔思路,要使他们懂得“看——做——想”的统一。

在教学中,往往遇到这种情况:实验现象琳琅满目,学生情绪亢奋,但事过景迁,学生仅记住了他最感兴趣的现象,不明白这些现象说明了哪些本质性的问题;或者,把各有关现象当作孤立的事实来识记,不能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把发光、放(吸)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当做化学反应的本质属性,甚至单纯依据发光、放热来判断某些变化的类型。因此,在重视实验引导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要指出:观察实验现象要仔细、全面、客观;在观察时要联系已掌握的知识来思考,要在看清楚是什么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都有哪些现象呈现的同时, 还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要练习着进行分析、比较,预测和概括出可能的结论;最后,还要判断有没有其它可能性?换个说法,要把“全面观察——设问激疑——积极思维”作为一个认识过程来看待,不能只停留在满足于“观察”这一级的水平上。比如,同样是做镁燃烧的实验,获得镁带有金属光泽、在空气里燃烧放出耀眼的白光这些认识,属于观察的低水平,看到镁燃烧时“冒烟”、“落面儿”,这一认识较前者进到高水平;能抓准有新物质生成, 并能指证说明,而把各种现象作为化学反应的表征,方属于达到了实验引导和启迪思维统一的高水平。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的宏观现象(表征)的基础上,进行正确思维,达到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微观结构)的目的。

推广来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因受设备和时间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实验时,也应借助其它直观手段,如模型、标本、图表等,使学生实现上述认识过程,即达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统一。

① 上海市普陀区初三化学教学实验小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研究.化学教育,1987(3):7。引用时文字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