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物知识的内容及其在化学课本中的位置

  1. 编排在教材的中间

建国初期,在高中化学课本里,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就是放在碳及其简单化合物之后,硅及其化合物之前的。实际上是作为碳化合物的自然延伸而集中讲授的。其主要内容有:有机化合物总论、烃(包括饱和烃的甲烷,不饱和烃的乙烯、乙炔,还有橡胶、石油分馏、苯、煤焦油在有机化学工业上的重要性等)、烃的衍生物(有醇类、酚类、醛类、有机酸、醚类和酯类)、糖类、含氮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合成发展等。规定有机部分授课时数总共为50 学时,其中 40 课时在高中二年级讲授,10 课时放在高中三年级。讲过有机物基础知识之后,还要介绍硅及其化合物、惰性气体、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原子结构、电离学说、碱金属等 11 章基础理论和无机物的知识内容。今天看来这种编排既不利于无机物的系统学习,也不利于有机物的系统学习。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本中,也是在碳和碳的化合物这一章最后两节里,介绍甲烷、煤和石油、酒精等一些最基本的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① 由于编写过渡自然得当,内容精悍,所需课时不多,加上所选内容能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这种编排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扩展知识视野都是有益的。

  1. 编排在教材的最后

1963 年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规定,在高中化学教材的最后对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进行集中学习。在其内容的多少、水平的高低方面, 与 1952 年大纲(草案)的要求基本上相同。

在 1978 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3 年高中化学教学纲要的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里,以及 1986 年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都把有机物基础知识放在了全部学习内容的最后。其优点在于能突出有机化合物具有的特点,并保持有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益的。

1978 年与 1963 年大纲里规定的有机物知识相比较,最大的不同表现在知识内容的更新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上。如在介绍甲烷、乙烯、乙炔、苯等的分子结构时,引进了 sp3 杂化、sp2 杂化、sp 杂化,以及σ键、π键和大π键等较新、较抽象的深层次概念。在讲授卤代烃取代反应、乙醇跟氢卤酸反应、苯酚的酸性和乙酸的酸性时,都从它们的分子结构的高度,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这些内容作为选修材料以小字编排形式出现在课本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讲,无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不讲。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教师不讲又感到不放心,怕学生学少了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许多学生对这些理论水平较高的知识内容还不能适应,学习跟不上,学习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化学.全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根据 1983 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的精神,教育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高中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两种要求(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的教学纲要。在高中化学教学纲要的基本要求内容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中删去了 1978 年大纲中带*号的内容,其它内容基本上保持不变,另外对于哪些内容不讲、简单介绍、选学、分散介绍也都作了具体说明。这为教师的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对于那些学生学习基础、学校条件较好的重点中学来说,可按纲要的较高要求内容来进行教学。在较高要求内容里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除了个别处有些许变动外,其教学内容范围和理论水平高度基本上保持在 1978 年大纲所规定的教学水平上。

  1. 分散编排在不同的课本里

分散编排是指在初中化学课本、高中化学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里,都对有机物的基础知识作了适当的介绍。

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毕业后分流的事实,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既要体现与普通高中或职业学校学习上的衔接性,又要体现就业对初中化学所要求的相对独立性和阶段性。因此,有必要在初中化学课本里向学生介绍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密切关系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知识。

根据 1990 年国家教委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后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这两部分教学大纲的总要求相当于或略低于现行教学大纲。从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内容来看,它是把现行大纲的有机化学知识分为两部分,烃和烃的衍生物作为必修内容放在了必修课的最后,糖类和蛋白质作为选学内容放在了选修课的最后。由于删去了有关分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内容,所以有机化学部分的总的要求略低于现行教学大纲。把有机物基础知识分为像现在这样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必学, 另一部分为选学,这种安排是否合适,有待实践做出回答。

由于编写教材所依据指导思想的不同,不同版书的高中化学选修课本, 不论是在内容选材上,还是在体系编排上都有明显的差异。这说明化学选修课本的编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体现在有机物知识方面也是如此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