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洛阳城及南郊礼制建筑

东汉洛阳城大体作南北长方形,长宽之比,约如古人所说的“九六城”。东西北三面城垣都有几处曲折,保存较好;南面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毁,已无遗迹可寻。如果把南垣长度以东西垣的间距计算,全城周长约 14345 米,相当于西晋里三十三里。从这个数字中减去晋金墉城突出于大城外部分的长度,所得大城周长约为西晋里三十里,与《续汉书·郡国志》引《帝王世纪》, 又引《元康地道记》所载的里数基本相符。

西北东三面城垣,共探出城门十座:西垣五座,北垣二座,东垣三座。现存城门遗址中,以北垣西起第一门为最大,此门即东汉的夏门,魏晋北魏的大夏门。城门缺口宽约 31 米,缺口中发现夯土墙两堵,说明原有三个门洞。其他各门只有一个门洞。在东西垣一些城门外还发现有夯筑双阙遗址,确如

《洛阳伽蓝记》所载,东汉魏晋建都洛阳时,“城有十二门,门皆双阙”。自曹魏至北魏,洛阳城城垣仍沿东汉旧制,绝大多数城门的位置相沿而不改。

东汉洛阳城内的宫殿,主要是南宫和北宫。因未经发掘,遗址至今未被揭露。目前只能根据已探明的城门和街道的分布,大体标出它们的所在方位。

城南的辟雍、太学、明堂和灵台等大型建筑遗址,已先后发掘。辟雍、明堂、太学分立,建筑形式各有不同。辟雍遗址位于开阳门外大道东侧,由主体建筑、围墙、圜水沟三部分组成。围墙平面呈方形,边长约 170 米,围墙外周绕圜水沟。辟雍的主体建筑建于围墙内正中,已毁没,现仅存方形夯土台基。每边长 45 米。公元 1930 年曾在这台基的南边发现著名的晋武帝三临辟雍碑,近年又在这里发现了它的碑座。确证魏晋重建辟雍系利用东汉辟雍旧址。

太学遗址在辟雍遗址东北边,四周夯筑围墙,平面略呈南北长方形,长220 米、宽 150 米。围墙内布列一座座平房,长数十米,颇规整。历年收集的汉魏石经残块,大部分在这里出土。

明堂遗址位于平城门外大道东侧,与辟雍遗址东西相望。围墙平面亦呈方形,北面围墙已毁,东南西三面围墙尚有遗迹可寻。按衔接线复原,东西约 386 米,南北约 400 米。围墙内正中的主体建筑亦早已毁没,现存圆形夯

土台基,直径 62 米。

灵台遗址位于平城门外大道西侧,与明堂隔道相望。四周筑夯土围墙, 平面呈方形,每边长约 220 米。围墙内正中是灵台主体建筑。方形高台,全

部夯土筑成。台基每边长约 50 米。台体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两层平台上都

有回廊式建筑,并有坡道互通。台顶已遭到严重破坏,每边残长 31—41 米,

残高 8 米。从出土的迹象观察,原来应是“上平无屋”的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