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中国和同时的世界秦和孔雀帝国

中国历史发展到战国时期,呈现出一种新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各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另一方面,各国内部却在逐渐郡县化、一体化。从这种矛盾的趋势来说,各国内部郡县化、一体化的结果是国力和兵力的加强,由此而冲突更加剧烈;而剧烈冲突的结果却又是由兼并而统一。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说:“定于一。”他的确看出了,战国大动荡的前途是统一。

经过多年复杂的斗争,到战国晚期,秦已成为七国中最有优势的强国。秦王政于公元前 246 年即位,于公元前 238 年亲政。于是“续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于前 225 年灭魏,于前 223 年灭

楚,于前 222 年灭燕、灭赵,于前 221 年灭齐。更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南海、象郡,北却匈奴七百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王政成为统一国家的元首,称始皇帝。

统一,是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立的大功。他自己对这一点也有相当清楚的认识。他多次巡游各地,勅石纪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消除割据, 免黔首于战乱之苦。他拒绝丞相绾等人的立诸子为王去镇守各国的建议,而同意廷尉李斯不封侯王的主张,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①他的这一决定,一方面抑制了“封建”的再起,另一方面排除了宗法在政权

结构中的作用。这是符合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的,对以后的历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秦以暴力灭六国,同样以残暴的手段对待人民。这就在人民中播下了反秦的火种。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死,次年农民起义爆发。公元前 207 年秦亡。

与秦的兴起大体同时,在南亚次大陆曾出现了孔雀帝国。旃陀罗笈多于公元前四世纪末在摩揭陀建立了孔雀王朝。这个王朝通过兼并战争不断扩大领土。到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约公元前 273—前 232)时期,除半岛南端以外, 印度次大陆基本归于帝国版图。相传,阿育王原来也是一个十分残暴的君主。后来,他对战争中大量人民的死亡表示忏悔,派人四出宣扬佛教,并建筑了大量的佛塔。不过,孔雀帝国内部各地区的民族差异颇大,社会发展程度也很悬殊,很多部落和小邦在帝国内实际处于半独立的状态。阿育王死后不久, 帝国便四分五裂。孔雀王朝在摩揭陀一隅大约维持到公元前 187 年为另一王朝所代替。

孔雀帝国和秦帝国都曾威震一时,也都昙花一现便瓦解了。但是,由于内部结构的不同,两国以后的历史发展有了很大的差异。在印度,孔雀帝国解体以后,直到公元四世纪才有笈多王朝的局部统一局面;在中国,秦亡以后,紧接着出现的是两汉四百年大统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