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及畿辅驻军

秦代,京师咸阳及关中屯兵主要职责是守卫京师及维持京畿地区的治安,其兵源来自关中当地的“故秦人”,战斗力较强。秦末兵源枯竭,才于郡县“尽征”材士五万人屯卫咸阳①。西汉时,京师屯军的主营位于长安未央宫北面一座永久性军垒内,称“中垒营”②,与南军相对,故称“北军”③。汉初北军有数万人④,主要来自京辅的正卒,负责戍守京师,守卫中垒营、军事监狱、武库及督造兵船,并不外出作战。武帝改革兵制,加强中央军的地位和力量,实际上主要是加强了北军的建设,故其人数、建制大大增加:分置缇骑三百人、骑兵六百人、步卒一千二百人,专门负责维持京师及三辅治安;另设诸城门屯兵及三辅、三河、弘农诸营屯兵:

中垒营 屯驻北军中垒门内外,掌四城⑤; 屯骑营 屯驻募自三辅的骑士;

步兵营 屯驻上林苑门,屯兵为募自三辅的步卒; 越骑营 屯驻轻骑兵;

长水营 屯驻长安城外长水宫、宣曲宫,屯兵为招募的胡人骑士;

胡骑营 屯驻左冯翊池阳宫,屯兵为招募的胡骑; 射声营 屯驻募自三辅的弓弩兵;

虎贲营 屯驻募自三辅的车兵。北军诸营的来源较复杂,既有由原北军诸营演变而来的,也有新增加的;既有征兵,也有募兵;既有三辅汉人,也有边郡胡人。北军诸营各兵种分工明确,技术装备精良,除戍卫京畿之外还

⑤ 《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诏:“卫士转置送迎常二万人,其省万人。”《汉旧仪》: “飨卫士万五千人。”恐非卫士之全部,《汉书·韦玄成传》言元、成时帝后陵寝三十余所“用卫士四万五千二百一十九人”。

⑥ 详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汉书拾遗》。

⑦ 胡广:《汉官解诂》。

⑧ 详见《汉官》、《汉官仪》。

⑨ 《文献通考·兵考》。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 详见钱文子《补汉兵志》。

③ 《汉书·刑法志》:“京师有南北军之屯。”

④ 《汉书·高帝纪》淮南王反,发材官与中尉卒三万人为皇太子卫,军于霸上,此恐非北军之全部。

⑤ 《汉书·百官公卿表》写作“西域”,王念孙以为作“四城”是。

要经常出征。至武帝时,北军制度已臻完备①。东汉,专职警卫京师洛阳城内的“缇骑”仅二百人,多出自富家子弟;“执戟”五百二十人,多出自寒家; 此外,洛阳城门屯兵仅“缇骑一百二十人”②。人数大大少于西汉。东汉北军有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其中长水营一千三百六十七人(一说七百三十六人),其他四营各七百人③。北军五营初由刘秀元从士兵改编而成,其中长水营由乌桓骑兵组成。后来逐渐形成父死子继的“世兵”制度④。至安帝时,五营士卒多以洛阳官吏、富商的游惰子弟入钱谷充任⑤。因此,东汉后期中央军逐渐腐败,出现“王旅不振”的局面。中平元年(公元 184 年) 黄巾起义,东汉中央军在都亭屯兵,并分屯函谷、广成、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等八处关隘⑥,以加强京师的防御力量。中平五年(公元188 年),又以左右羽林五营、洛阳各处屯兵及各地招募的军队临时改编为八营,称“西园八校”⑦。实际上,这时中央军的制度已经彻底败坏,各部分裂涣散,其后遂为董卓所吞并。东汉的 中央军名存实亡。

① 详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汉官仪》、《汉旧仪》。

② 《汉官》。

③ 《后汉书·百官志》、《汉官》、《汉官仪》。

④ 《后汉书·西羌传》。

⑤ 《后汉书·安帝纪》、《三国志·王郎传》。

⑥ 《后汉书·何进传》。

⑦ 《后汉书·灵帝纪》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