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之走向民族融合

百越先民早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即与中原发生了联系。春秋时期,越族中的先进部落联盟于越,在江浙一带建立了越国,不仅吞并了毗邻的吴国, 而且与其他诸侯国逐鹿于中原,因而更接受了中原华夏族的影响。战国时期, 楚灭越,“而越以此散”,“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②。同时,楚势力向南发展,“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③,相当部分的越族地区成为楚国的版图。

秦汉时,百越各部正式纳入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体系中。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 222 年)继灭楚之后,降服了越君,秦以其地置会稽郡(今江苏

① 《汉书·严助传》。

② 《史记·西南夷列传》。

③ 《史记·货殖列传》。

① 《三国志·吴志·薛综传》。

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③ 《后汉书·南蛮传》。

苏北)。秦统一六国后,在瓯闽地区置闽中郡(治今福建福州),在南越、西瓯及骆越地设置南海郡(治今广东广州)、桂林郡(治今广西桂平西南)、象郡(治今广西崇左境),大徙中原之民与百越杂处。但西瓯部分余众退据丛林继续抵抗,并曾挫败秦军。秦军将领屠睢死于此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不少早已徙居淮北的越人参加了起义军。被废黜的越君无诸和摇也率领越人随着鄱君吴芮投入起义行列,在推翻秦朝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秦南海郡龙川令赵佗当时代行南海尉事,乘机起兵割据,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 202 年),汉朝建立,无诸以助刘邦灭项羽之功, 复立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治(治今福建福州)。惠帝三年(公元前192 年),“举高帝时越功”,摇也复立为东海王,都东瓯(治今浙江温州),

时俗号为东瓯王。高帝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汉封赵佗为南越王,都番禺(今广东广州)。十二年,立越裔南武侯织为南海王,遥领揭阳(今广东揭阳)。这时,西瓯君长也“南面称王”,南徙雒越(今越南北部)的蜀王子也称安阳王。这种百越地方政权相对独立的局面,随着汉朝集权的逐步加强而发生变化。吕后末(公元前 180 年前后),西瓯王、安阳王为赵佗所灭, 在雒越设置了交趾、九真二郡。文帝初(公元前 179—前 174 年),南海王反,汉击平之,徙其民于上淦(今江西新干)。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 年),闽越攻东瓯,东瓯请举国内徙,“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元鼎五年(公元前 112 年),南越王反汉,次年汉出兵灭南越,以其地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并开珠崖、儋耳二郡。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闽越反,汉出兵讨之,闽越诸将杀其王以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至此,百越各部全置于汉郡县统治之下。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推动下,百越地区的经济、文化有明显的发展。有些地区的出土文物反映出:汉武帝以后,铁制工具显著增加,文化面貌上的民族特点逐渐减弱。部分百越与汉族在共同的经济生产与贸易活动,以及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