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长安城

西汉长安城的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方向基本上作正南北向。东城墙和南城墙保存较好,虽已倾圮,仍连续不断;西城墙和北城墙保存较差, 有不少断缺。全城平面略呈方形:东墙平直,南西北三面墙都有曲折。四面城墙总长 25700 米,约合汉代六十里强。与《汉旧仪》长安城周围六十三里

的记载基本相符。城墙剖面下宽上窄,倾斜度里外各约 11 度左右。基部宽度

为 12—16 米左右。城墙外侧有宽约 8 米、深约 3 米的壕沟围绕。

长安城每面有三个城门,四面共十二个城门。东面的城门,由北而南是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的城门,由东而西是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西面的城门,由南而北是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面的城门,由西而东是横门、厨城门、洛城门。通过对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的发掘, 证实汉长安城的城门各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宽各 8 米,减去两侧立柱所占

的 2 米,实宽 6 米。城门全未用砖,而是两壁直立的阙口。在门道两侧沿边排列几对石础。石础之上应是立木柱,再在其上建门楼。出土现状表明,四个城门都焚毁于王莽末年或稍后的战争中,其他城门似不例外。在此后的东汉、魏晋、十六国和北朝期间,长安城已衰败不振,但仍部分被使用。例如宣平门的三个门道,一直作为一个完整的城门被沿用着,直到整个长安城因迁移而废弃。

长安城内有八条主要大街。最长的是安门大街,有 5500 米,最短的是洛

城门大街,有 850 米。其余的大街,长度在 3300—3800 米之间。这八条大街, 或作南北向,或作东西向,皆为一直线,没有曲折,长度不等,但宽度全同, 都在 45 米左右;而且每条大街都分成三条并行的道路,其间有两条宽约 90

厘米的排水沟,将大街一分为三,中间是专供皇帝行走的“驰道”,宽 20

米;两侧是官吏和平民行走的道路,各宽 12 米左右。这就是《西都赋》所说的“披三条之广路”的街制。

占据全城面积一半以上的五大宫殿,已得到考古证实。长乐宫、未央宫、桂宫仍有部分宫墙墙基和宫内建筑遗迹可寻,可以明确标定方位。明光宫和北宫已破坏殆尽,只能根据史书的记载和已揭露的遗迹,作出大概的判断。位于长乐、未央二宫之间的武库已发掘。它的四周有夯土筑造的长方形围墙。

围墙内有库房遗址七处。每一库房又分隔成若干间,分置各种兵器。出土时, 尚有刀、剑、矛、戟、镞和铠甲等铁兵器残存。从出土现象判断,武库也在王莽末年的战争中焚毁,以后一直废弃不用。

公元 1986 年以来,发掘工作主要放在未央宫范围内。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一座西汉工官官署遗址的发掘。这座官署遗址呈东西向长方形,四周夯筑围墙,长 134.7 米、宽 65.5 米,内有署房十五间。在署房内共出土骨签数万片。骨签由动物骨头制成,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相近。一般长 5.8—7.2、宽 2.1

—3.2、厚 0.2—0.4 厘米。背面平直,正面孤脊形,上部磨平,文字皆刻其

上。刻文分二类。一类是一行字的骨签,字数 6—7 字,内容是物品名称、规

格、编号等。另一类是 2—4 行字的骨签,字数少的十几个字,多的 30—40 字不等,内容是纪年、工官及所属官吏和工匠的名字。纪年自武帝至平帝的都有发现,还有一部分武帝以前的无纪年的骨签。这批资料尚未全部整理公布,对骨签的性质和使用法,目前都还不大清楚。

现在考古发现的西汉长安城是外郭城还是带有内城性质的宫城?近年曾引起一场学术争论。参加这项工作的考古学者认为,目前考古发现的西汉长安城是外郭城。有的历史学者则认为,目前考古发现的西汉长安城是带有内城性质的宫城。在它的北墙外、西墙雍门外和东墙宣平门外的郊区,还存在一个外郭城。个别古建学者甚至认为,不但北墙外有北郭,东墙三座门外也有东郭。看来这个问题应靠更多的田野考古途径去寻求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