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金融危机的启示

1990 年至 1992 年,由于前苏联的解体,阿尔巴尼亚失去原来的外部经济资助,生产大幅度滑坡,GDP 在三年内连续下跌 10%、27.7%和 9.7%, 通胀率则上升到 225.9%(1992 年)。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促使阿尔巴尼亚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1992 年,成立两年的民主党上台执政,在经济上推进市场化政策,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引进外资,放宽外汇管制,推进国有银行商业化及利率市场化等政策,并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1993 年, 阿尔巴尼亚经济开始好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1%,通胀率下降到 31%。但由于改革措施的不配套和宏观监控的混乱,为日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

1994—1996 年,虽然阿尔巴尼亚年均经济增长率维持在 5.5%左右,但

人均产值仅 600 美元左右,仍属欧洲最贫困的国家,其经济基础仍很脆弱。宏观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财政赤字宠大及金融系统薄弱。其中,三家国有银行的呆账自 1990 年以来不断增加,无法向国有企业提供新贷款。同时,国有银行的存款额大幅下降,1994 年比 1993 年下降 24%。未经规范和较少受银行控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却异常活跃。1994 年,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向私有企业的贷款增加 17%,非银行金融机构购买的国债增加了 32%。人们对国有银行的信心下降,大量资金流入非银行金融机构。结果国有银行坏帐上升, 非银行中介机构发展失控。

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传统银行系统功能削弱,非银行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但宏观金融监管系统却严重滞后和极其薄弱。迎合一般公众渴望摆脱贫困的心理,种种金融投机活动在金融秩序混乱的环境中最易挛生。在阿尔巴尼亚,一种称为金字塔式投资计划的融资公司迅速发展起来。该投资计划或融资公司的贷款基础绝对不足,借款者往往以贷款作为抵押扩大再贷款,形成倒金字塔式的贷款扩张。这种融资公司的贷款风险极大,但却以超高息吸引着缺乏金融常识的普通投资者。实际上,在阿尔巴尼亚并不存在这么高的投资回报率,该金融机构完全依赖吸收新存款来支付高息,一旦缺乏新资金流入,整个计划便崩溃,令投资者血本无归。

金字塔式投资计划是在阿尔巴尼亚经济自由化初期,在人们缺乏金融风险意识和国家缺乏金融监管的情况下,由一些借此牟利的既得利益集团策划出笼的。不少公众误以为可以借此迅速发财,不惜投入毕生积蓄,社会上掀起一股投机热潮,结果,全国绝大多数人参加了金字塔式投资计划。在短短5 年中,投入资金超过 10 亿美元。而当资金来源枯竭之后,金字塔式投资公司无力支付高息而濒于破产,其中部分宣布倒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在 1995 年下半年向阿尔巴尼亚政府提出警告,指出金字塔式投资计划有如定时炸弹般危险。但阿政府并未认识到这点,只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进行监管,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危机的蔓延。

金字塔式投资公司的狂热投机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及社会安定造成了严重破坏。首先,在国家经济落后的情况下,该项计划使超过 10 亿美元的资金流向缺乏建设性的投机活动,阻碍了国家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资金浪费。其二,误导大批阿尔巴尼人将精力用于投机活动而无心工作,造成社会风气败坏。其三,一些阿尔巴尼人因毕生血汗亏于一旦而走上绝路,引起剧烈社会动荡。群众谴责政府没有制定切实的金融监管措施,没有尽到保障投资者利益的责任。社会上反政府的暴乱连续发生,日渐升级,形成严重的政

治危机。其四,阿尔巴尼亚政府为缓和这次危机承诺赔偿投资者部分损失, 但在财政赤字宠大的情况下,政府只能依靠增发货币来偿付,结果加剧了本来已高达 17.4%的通货膨胀。其五,金融危机和通胀上升引起阿尔巴尼亚货币汇率下跌,列克汇率从年初以来已下跌 10%。其六,引起经济严重萎缩。由于虚假的财富效应崩溃,阿尔巴尼亚人的消费大幅下降,商店零售额因此骤减 50—80%,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最后,金融混乱使海外投资者信心动摇, 外来投资急剧减少。

阿尔巴尼亚发生的金融危机还使国际社会更加关注新兴市场的投资风险,并担心在泰国和其它金融市场欠稳的国家和地区出现类似 1994 年底墨西哥式的金融危机。这种担心可能动摇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投资信心,并导致资金快速流出,也可能诱使国际投机力量趁机冲击某些存在政治经济隐忧的国家的金融市场或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