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融神话”的破灭

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实在惊人,特别是其金融业的一步步崛起,更令世人震惊:70 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成长和日元的逐步国际化,东京成为亚洲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在股市、基金管理和外汇交易等方面一直执亚洲地区之牛耳;

进入 80 年代,由于实行了新的《外汇管理法》,东京外汇市场的规模急剧膨胀,1981 年的交易额高达 13 亿美元;

1985 年 9 月,纽约《广场协议》的签订使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度上升,

同年日本的长期资本输出额由 1984 年的 800 多亿美元猛增至 1298 亿美元, 成为世界上最大债权国,而美国沦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1986 年,东京债券市场买卖成交额比 1985 年增加一倍,达 28 亿美元, 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债券市场;

1988 年未,日籍银行的对外资产余额达 17564 亿美元,占世界的 38.2

%,超过美、英、法和西德的总和;

1989 年 5 月,日本外汇储备额达 892.6 亿美元,为美国的 3.4 倍,当年

日本对外投资额达到 675 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

1990 年世界 10 大银行中,日本独占 9 家,世界最大的 20 家非银行金融

机构中,日本占 18 家;

同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市场交易额第一次超过了美国纽约交易所,而在 1970 年,前者只相当于后者的一半。

就这样,日本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金融巨人”,东京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三大国际金融市场中心之一。

但是,有谁会想到,“永不倒闭”的日本金融业自 1995 年起开始崩溃。

2 月,东京协和信用社、安全信用社破产;

5 月,横滨友爱信用金库倒闭;

  1. 月 31 日,东京最大的信用社——宇宙信用社由东京政府宣告破产;

  2. 月 30 日,日本最大的信用社——木津信用社由大阪府宣布倒闭;

    同一天,兵库银行也处于破产的境地。

这些机构的破产呈现出从小到大不断蔓延的趋势。

从资金额看,东京协和、安全两信用社在 2000 亿日元,宇宙信用社是

4000 亿日元,木津信用社是 1 万亿日元,兵库银行则高达 2.5 万亿日元,破产规模成倍增长,似乎仍看不到穷期。

导致这些金融机构破产的直接原因是其拥有巨额的呆帐,贷出去的资金迟迟收不回来或根本无望回收,使经营无法再维持下去。上述几家破产机构的呆帐几乎占其贷出额的 75%左右,其中死帐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在此情况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宣判它们“死刑”。

其实,除了上述机构之外,还有相当多的金融机构面临巨额呆帐的沉重压力,有些甚至也已濒临破产的边缘。据日本大藏省的估计,银行、信用社系统的呆帐约为 40 万亿日元。加上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简称“住专”)、生

命保险公司等部门的呆帐,总计约有 100 万亿日元!

一般来说,日本 11 家城市银行虽然有巨额呆帐,但其利润丰厚,资金雄厚,处理呆帐能力也较强。而对于那些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只要金融市场一

有风吹草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一下子就被卷入金融风暴之中。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来形容他们的心情,实不为过。

各大生命保险公司的处境也不容乐观。生命保险销售持续不振,效益大幅度下降,新契约签订额从 1992 年起连续 3 年减少,1995 年 4~7 月新契约比上一年同期减少 5.5%。由于长期不景气,资产增值率从 1990 年度的 31604

亿日元上升到 1993 年度的 45060 亿日元。根据 1994 年度的决算,全日本 30

家生命保险公司中经常出现赤字有 9 家。1996 年 4 月随着“契约者保护基金” 的设立,“生命保险安全”时代也从此结束。

至于日本 8 家住宅金融专家公司也差不多接近宣布破产的地步,1995 年6 月底,5 家“住专”贷出金额 11.4 万亿日元,其中因借贷单位破产或还贷

延迟而造成的呆帐占 8.4 万亿日元,约占 74%。这里面又有 75%,约 6.3 万亿日元无望回收,成为死帐。加上由于“住专”本身拥有的不动产和有价证券等资产的贬值,损失约 1.4 万亿日元,“住专”总共损失 7.7 万亿日元。

这些损失将全部转嫁到各金融机构中去。8 家“住专”公司隶属于多家银行,通过广泛接触融资,专门向不动产投资,因此这些金融机构若不能很好地处理“住专”呆帐问题,其中有一部分很可能会被拖向危险的边缘。

从关东到关西,昔日八面威风的金融机构一个个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地倒下了。破产风席卷日本,各大银行、信用社门口,黑压压地挤满了一片片挤兑的人们。昔日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金融大国,其各银行系统信用等级的评估也是一落千丈,8 月 21 日,美国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公布了对 50 家日本银行的等级评估,A、B+没有,B 只是静冈银行一家,C+也只有东京、三菱、三和银行 3 家。许多人认为,不良债权居高不下将不断加深日本的金融危机。

“永不倒闭”的金融神话像肥皂泡一般在空中消失了。而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是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自 1985 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出口企业逐渐丧失价格上的优势。为帮助企业筹措资金,日本银行逐步降低利率,于是出现大量剩余资金涌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投机日盛,经济急剧膨胀。从 1985

年 1 月至 1989 年 12 月,日经股票平均指数从 13136 日元跳到最高峰 38915

日元,增长了 1.9 倍。不动产价格更是猛涨,从 1985 年 12 月到 1989 年 12 月,全国地价上涨 84.2%,其中东京圈商业地价成倍疯涨。

经济的膨胀加快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但是,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效果,日本国民从上到下普遍滋生了投机心理,狂热地追求资金的积累,使人们的主观期望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逐渐发生了较大的偏离,泡沫经济开发产生了,而且恶性膨胀起来。

随着日本经济发展与其实际所具实力严重不符,日本政府意识到如果泡沫恶性膨胀下去,势必危害到日本经济的基础,于是央行使出老办法——改变贴现率,实施金融紧缩政策,将贴现率从 1989 年的 2.5%提高到 1990 年的 6.O%,从而通过直接影响资产的市场收益率的方式来引导股价、地价等的下跌。另外为抑制土地投机,大藏省对向不动产融资的数额加以限制,规定金融机构对不动产业贷款增加率不能超过其贷款总额的增加率,其后又引入地价税,终于把地价压了下来。

但原本膨胀得过大的“泡沫”也一触即破: 1992 年 8 月 18 日,日经指数跌到 14309 日元;

1994 年 9 月,东京圈商业地价指数(1990 年为 100)下降到 61.8!

上万亿日元的巨额“泡沫资产”消失了,日本经济跌入低谷,企业收益下降,许多企业纷纷倒闭、破产,金融业呆帐增加。

金融业没想到此举把自己也拖到危险的境地,于是赶紧下调贴现率。从1991 年到 1993 年 9 月,短短的两年间,就连续 7 次下调贴现率,直到 1.75

%。日本政府也出台了一个又一个“综合景气对策”,以求摆脱困境,再次振兴。但收效甚微,长期不景气而导致大量呆帐,一些金融企业不堪负重, 走上了绝境。

为什么在相同背景、相同环境下,有些金融机构生存下去了, 有些却被拖垮,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内部管理。几年来,日本金融机构内部丑闻频频曝光,充分暴露出其内部管理不善。如:木津信用社是全日本规模最大的信用社,但其一直实行存、贷分工体制,互相不知底细。该社从 1991 年到 1994 年,连续被控出三起金融大案,为世人所震惊。1991 年,该社职员尾上缝伪造 130 亿日元存款证书;1992 年,该社团与暴力团有关人员进行土地交易而被提走 1.5 亿日元;1994 年美国发现了由该社等机构担保的 50 亿美元伪造金融债券。三起大案,敲响了木津社的丧钟!

更有许多金融机构的领导人把信用社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独断专行,中饱私囊。东京协和、安全两信用社,实际上就是败在其领导人的手上!

决策失误是另一重要原因。

在泡沫经济时期,这些金融机构向股市及房地产市场过度放款。有的甚至成立自己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房地产开发公司,直接参与对房地产业者、证券业者的高利放款以及诸如高级饭店、高尔夫球场等工期长、耗资大、收效慢的工程投资。

在泡沫经济崩溃的时候,这些金融机构就出现亏损累累,资金积压,难以收回的局面。

在资金周转发生困难时,这些金融机构又采取短措施,通过“介绍存款” 等各种形式,用比城市银行高得多的利率来吸收存款。这种决策,虽然是其与大银行竞争求得生存的一种途径,但是这样做法违背了低利进、高利出的基本原则,经济效益严重滑坡,根本无法应付急剧膨胀的呆帐!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命运!

多年经济的持续增长所形成的“平成景气”掩盖了日本金融业内部管理所存在的种种漏洞,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埋藏着的致命隐患终于暴露出来, 日本金融业也就走到了危险的边缘。夕日雄风不再,“金融神话”最后也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