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奇才冯景禧

冯景禧创立的新鸿基财务公司,由于他天才般的理财韬略,公司业绩卓著。1982 年,香港政府鉴于新鸿基财务公司的业务拓展大大超过了本身的范围,批准新鸿基财务公司改组为新鸿基银行,并发给营业执照,使之成为正式的“持牌银行”。这是自 60 年代以来,香港第一家获准成立的本地银行。

新鸿基银行在香港、九龙等地设有 16 个分行,总资产达 42 亿港元,实力相当雄厚。新鸿基银行有限公司主席自然是港民十分熟悉的“证券交易大王” 冯景禧。

一石激起千层浪,港民们一时议论纷纷,对这位证券交易场上的大阿哥摇身一变成为香港金融界的理财专家的神妙感到十分惊讶。冯景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善于制造奇迹的人。

看似奇怪,实际上也不很奇怪。因为冯景禧在此之前已做了 12 年的充分准备。60 年代以来,随着工商业的齐头并进,香港市场对金融服务,如存放款、保险、汇兑、投资、黄金和外汇等的需要日益迫切。于是,金融业如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一个以银行为核心的庞大金融体系已形成,香港业已逐步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香港这个仅仅 404 平方英里

的弹丸小岛上,平均每 54 人、每 0.2 平方公里、每 40 家企业就有一家银行服务机构。有人说,香港的银行比米店多,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夸张,公共事业的款项由银行代收,职工工薪由银行代发,市民的日常生活真是越来越离不开银行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谙熟金融业务的冯景禧对香港的经济气候特别敏感, 早在 1970 年,就及时组建了新鸿基财务公司。

财务公司是一种“准银行”机构。香港的银行必须根据银行条例注册登记才能获准开业,就是所谓的“持牌银行”。另一种是“商业银行”,或叫“批发银行”。这类银行有一部分是持牌银行的附属机构或联系机构,另一部分则是一些海外银行,由于没有在香港领取营业执照而开设分行或附属机构。他们的大部分业务是使用港元以外的货币经营海外业务。财务公司是某些持牌银行或其它海外金融机构在香港开设的附属公司,基本上是以港元在香港经营业务,如提供消费信贷、财务及其他类似的服务,可以吸收存款, 所以又叫接受存款公司。财务公司在开始露面时,当局并没有加以管制,只须依照香港当局颁布的接受存款公司条例登记就行。后来由于财务公司在当地吸收的存款越来越多,在金融业中影响越来越大,才逐渐引起了当局的注意。于是,当局政府对财务公司的存款、贷款的数额做了限定。

由于冯景禧的主要资金用在经营证券交易上,他又不愿放弃证券组建银行,却又想在银行方面一展风采,这样,成立财务公司就不失为一条两全其美的方法了。

新鸿基财务公司一成立,业务进展神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扩展到地产、汇兑、存放款和私人贷款等多元化服务。由于香港银行比比皆是,这就需要经营者在花样繁多的招数面前有自己独特的本领。

冯景禧本着周到服务的精神,大力开展消费信贷。客户在购置房屋、汽车及家用电器等耐用商品时,只须交付购买商品价格的 10%首期付款,不用抵押,以后按月缴付本金和利息即可。这冲方法大大方便了广大的低层消费者,同时基于对地产商和汽车商的信任,新鸿基财务公司在取得房屋和汽车

契约后,把大笔款项一次性付给商人,以后再分期回收购买者的付款。像经营证券一样,冯景禧除了开展存款证、票据贴现、筹划和包销股票、债券外, 目光较多地集中在广大的居民身上,只要条件允许,且有利可图,即使是与本身业务关系不大的服务项目,也都积极开展。新鸿基财务公司为居民提供贵重物品,如黄金、珠宝、首饰和有价证券等专用的“保险箱”以收取租金; 专门为顾客开设每月薪金计划开支的“特别计划户”,分别处理各种计划预算作为置业、购车、旅行、子女教育、房租等使用。另外,新鸿基财务公司还积极开展咨询、财务顾问等多方面的服务。由于冯景禧领导有方,新鸿基财务公司开始在金融界崭露头角。

拥有证券和财务两大公司的冯景禧,在香港经济大起飞的 70 年代,业务发展更是青云直上。在这种百业兴旺、经济繁荣的大好时机,冯景禧为了使新鸿基集团以后有更大的发展,他决定,把他们的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金融服务机构。

冯景禧首先在法国找到了他的一个合作伙伴百利达银行。百利达银行集团是法国最大的工业银行集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金融和工商业的经验,对法国的财政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年轻的新鸿基来说,这样的合作伙伴无疑是一个好帮手,它对新鸿基今后的发展大有助处。同样,百利达银行要在亚洲立足,并有所作为,新鸿基亦可助一臂之力。两者相辅行事。新鸿基和百利达携手开展业务,新的局面被打开了。与百利达银行的合作, 使冯景禧获益不小,这更增强了他要把新鸿基建成国际性金融机构的信心。于是,他又将目光从欧洲大陆移向大洋彼岸的美洲,力争在美洲也找到一个最佳的合作伙伴。他考察和分析过多家公司,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一直未能如愿。为寻求合作伙伴,冯景禧处处留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极为偶然的场合里,冯景禧终于得到了一次机会。

1982 年,冯景禧飞赴纽约,会晤万国宝通主席 Waller.B.wuston 先生。两人畅谈目前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冯景德在会谈过程中,言及新鸿基公司的今后发展前景,并表示了要把新鸿基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金融机构的宏伟设想。万国宝通主席听后极感兴趣。他非常赞赏冯景禧的美好构想,并热情地向冯景禧推荐了美国梅林证券公司主席 RogerRisk 先生。冯景禧闻此佳音极为兴奋,立即与梅林证券公司的主席交换意见,很快达成了一致的协议,当即决定先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商议合作的具体方案。

这一年的 5 月,在冯景禧的积极策划和推动之下,美国最大的证券公司

——梅林证券公司,同意购买新鸿基银行 15%的股权。这样,冯景禧获得了可转换债券,使他成为梅林证券公司最大的个人股票持有者,拥有梅林公司4%的股份。

冯景禧领导的新鸿基集团与百利达银行和梅林证券公司三边合作关系的形成,使冯景禧建立世界性金融机构的设想初具雏形。在欧、亚、美三大洲, 三家公司互为援手,相得益彰,成为世界金融界极富实力的“铁三角”。对于冯景禧来说,有了百利达和梅林的鼎力相助,他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就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并对进一步推动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百利达和梅林外,冯景禧还积极与别的欧美大公司联营,不断扩大业务。1976 年,他与总部设在纽约的义利商品公司合作。1980 年,又与美国的美亚股票公司建立了代理业务关系。这种合作,使新鸿基集团与拥有大量

欧美客户的其它公司有了更广泛的联系,并吸收了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学到了许多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如设立商品交易现款管理户口等等。新鸿基这艘金融巨舰以人们难以预测的速度,在世界经济的海洋里,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1981 年 10 月,新鸿基证券公司正式在纽约股票市场露面、成为香港在纽约股票市场第一家上市公司。冯景禧,这位香港证券交易大王,抢先一步闯入国际股坛,他的才华得到了更广阔的施展天地。同时新鸿基公司也是最先在香港设立分行,开办美国证券业务的经纪公司之一。这样,新鸿基在香港及其在东京和东南亚其他城市设立的分支机构便可以充分提供梅林证券公司的所有服务,同样,梅林证券公司也在它所拥有的美国 800 家分支机构, 提供“新鸿基”的各种服务。如果没有与梅林的联合,“新鸿基”仅凭在美国设立几家分支机构,怎么也无法扩展如此巨大的业务。

在冯景禧的领导之下,“新鸿基”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金融企业集团, 成为 60 年代以来,香港第一家获准成立的银行。在证券交易大王的头衔上又增加了一个理财大王的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