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驰骋香港地产业
提起李嘉诚,海内外无人不知。特别是他在地产业的卓越贡献,更是让前后左右赞叹不已。有人说:“李嘉诚横扫香港地产业。”也有人说:“香港地产业自愿让李嘉诚自由行走。”那么,李嘉诚是怎样驰聘于香港地产业的? 50 年代后期,香港经济已进入繁荣时期,但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日益突
出。李嘉诚果断地指出,投身房地产业的时机到了!于是,从 1958 年开始, 他就步步为营,有计划有选择地购买房产、地皮。首先,他在香港北角购买了一块土地,建筑了一座 12 层大厦,从此拉开了房地产生意的序幕。接着,
他又在柴湾购买地皮建楼。两座大厦总面积共计 12 万平方英尺。不久即顺利出手,陡盈一笔。
李嘉诚有个卓越的智囊团。50 年代末,他的智囊团提供的各类信息表明:香港将步入工业化时代,而为了促进这个时代早日到来,“港英政府” 将实行高地价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李嘉诚看准势头,当机立断,买下了新界屯门乡的一块地皮建造工厂。60 年代初,李嘉诚属下长江公司起家的塑胶花生产走向低谷。面对这种形势,李嘉诚下决心将工厂部分转产,迅速大规模进军地产业,在地皮上大做文章,短短几年内便买下了上百万平方米的地皮和旧楼。不久,香港地价房价暴涨,李嘉诚由原来的千万富翁一跃跨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成为香港地产业的大亨。
李嘉诚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则体现在 60 年代中后期。当时,大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搞得香港人心浮动,投资骤减,房地产价猛跌。于是,一些商人纷纷抛售地皮,以防万一。此时的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把几乎全部资产转入地产业,光买不卖。在别人眼中,他简直是疯了。而李嘉诚独具慧眼:“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怕就干脆别干。”可以说,这么一干,李嘉诚的地产事业进入第二个高潮时期。
与之相比,当时一些目光短浅的商人,却日夜担心大陆会不会以武力收回香港。于是,纷纷贱价出售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工厂、商号、酒楼、住宅等,携款迁居国外。李嘉诚却始终持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观点,认为大陆的动乱只是暂时的现象,中国也决不会对港英当局动武。李嘉诚公开宣称:“你们大拍卖!我来大收买!以后,你们有追悔莫及的那一天!”于是, 他廉价一座接一座地买进大楼,还趁建筑材料疲软之时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
到了 70 年代初期,香港地价再度回升,房价上涨。而此时的李嘉诚已经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大楼和厂房,不久即全部出售,利润成倍增长。
作为一个有远见和胆识的企业家,李嘉诚并没有就此在地产业上止步, 而是马不停蹄,再创佳绩。当时,香港股市风险很大,李嘉诚又冒着可能破产的风险,先后发行了近 2000 万股股票,筹集了两亿多元资金,组建了“都市地产”公司,与“新鸿基”、“亨隆”等集团公司实行联营,买入港岛湾仔旁美英烟厂旧址,兴建大厦后,迅速脱手又获利亿元。后来,他又与加拿大财团联营兴建高级住宅。
到 1972 年,他已拥有 35 万平方英尺的房屋,每年租金收入为 390 万港
元;他还买下了 7 块地皮,兴建大楼。他以 8500 万港元买进占地 86.4 万平
方英尺的北角半山风景区“赛西湖”地面,兴建了 10 座高达 24 层的高级住宅,并将其余空地建成娱乐、休闲的度假村。他与新鸿基、亨隆、周大福等
集团联合,买下湾仔海傍的高士打道、英美烟草公司地皮,兴建了伊利莎白大厦和洛克大厦。他与南丰集团联合,买下太古山谷第一号地盘。到 1976
年底,李嘉诚发行的股票已超过 1 亿股,共集资 3 亿多元,先后兴建了几十
幢大厦、厂房出售,公司再刨净利润达 5 亿多。
1976 年 10 月,大陆的“四人帮”垮台,中国政治再度开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原来迁移加拿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港商,纷纷又返回故乡投资办厂兴商。许多外商也纷纷涌入香港,开办公司、商行、酒楼、宾馆,并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到大陆投资,兴办企业,从而引发了香港房地产的再度暴涨。到 80 年代末期,地价
上涨一、二十倍之多!而此时的李嘉诚已拥有房屋 1500 万平方英尺,与香港政府、英资的置地公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同时,至 1976 年,长江公司已发行股票 11367.8 万股,资产净值达 5.3
亿港元;截至 1987 年末,“长江”共发行 219755.6240 万股,成为香港 10 大上市公司之一。
回想起来,早期曾有人对李嘉诚大加非议。有人虽然知道李嘉诚是稳健之人,但也未免怀疑他口气太大,甚至是“吹大牛”。他们的理由是,置地公司是香港呼声最高的房地产巨头,实力雄厚,被誉为“三级超升”,李嘉诚要与之竞争,不免有点过于狂妄。但到了 1987 年,“长江”已拥有房屋
1500 万平方英尺,而“置地”仅有 1300 万平方英尺。“长江”不仅赶上了“置地”,而且还超过了“置地”。这时,那些怀疑论者,又长了一次见识, 只好刮目相看李嘉诚了。
1977 年,“长江”以 1.3 亿港元买下两座豪华大酒楼,即拥有 800 间客
房的希尔顿大酒店和佣有 400 间客房的凯悦酒店,从中获利 2500 万港元。值得一提的是,此间正值香港中区修建地铁,“长江”与包括“置地”
在内的 30 家竞争对手参加了中环站和金钟站兴建权的投标。李嘉诚基于对香港经济状况以及地铁公司负债的深入了解,提出在中环站上盖“环球大厦”、在金钟站上盖“富海中心”两个一流商贸大厦的方案。按照这一方案,“大厦”与“中心”可在地铁通车不久落成,并投入使用,每年将以亿元巨资回流,减轻地铁公司的负债。方案妙哉,得以中标!李嘉诚与地铁公司协商, “长江”还将在遮打道地铁站上盖一座面积为 43 万平方英尺的 26 层写字楼, 获利由双方分享。这些优惠的条件终于打动了地铁公司,获得兴建权。很快, “长江”竟标获胜的消息在香港报纸上披露,人们惊呼:“长江击败置地!” “长江压倒各财团,购得中区新地王!”此论并非小题大作、故作惊人之语。事实上,“长江”能在强手如云的情况下一举夺魁,特别是与“置地”又一次较量分得高下,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这标志着“长江”扩张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1979 年 6 月,“长江”又与“青州英坭”合作,利用面积 36.6 万平方英尺的红磡鹤园,建筑 370 万平方英尺面积的大厦出售。1984 年,李嘉诚又向“和记黄埔”投资 40 亿港元,大兴土木兴建“黄埔花园”公寓与商业区,
并将原黄埔船坞改为商用。次年完成的 600 套公寓获利 1 亿港元,而这仅是全区建筑的极小一部分。至此,李嘉诚与他的“长江”已在香港占据了举足轻重、不可动摇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