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规 24

寻找挑战,很少有人会去主动寻找挑战,因而,有杰出成 就的人就少之又少。如果你愿意去寻找挑战,你就会有更多的 成功机会。因为挑战意味着风险,风险蕴含着机会,机会孕育 着成功。

美国企业界巨子艾科卡是一位寻找挑战,击碎挑战,从中拾取机会,获得成功的强者。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通用”、“福特”两家汽车公司始终三分天下,是美国第十大制造企业,在整个西方世界的著名企业中排在第 14 位。进入 70 年代以来,克莱斯勒屡遭不幸,连年亏损,到

1979 年,当年亏损 11 亿美元,负债 8 亿美元,在美国 500 家大公

司的排位急剧下跌到第 17 位。经济界人人认定,克莱斯勒倒闭指日可待。

在这风雨飘摇之际,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亲自出马,请艾科卡接掌公司帅印。经过深思熟虑,艾科卡毅然接手了这个气息奄奄的公司。显然,这对艾科卡是严峻的挑战。艾科卡也深知这一点,但他更懂得,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是成功的前奏。

经过数年的挑战与艰苦卓绝的搏斗,艾科卡终于击碎了挑战, 找到了机遇,并把机遇铸为成功——克莱斯勒公司“死”而复生。

这一奇迹,正是艾科卡寻找挑战,不避挑战,并最终击碎挑战的人。那些辉煌的成功者,几乎都是敢于寻找挑战的人,美国亿万富豪鲍洛奇即是其一。

大学第四学期注册时,鲍洛奇,这个学法学的学生正面临着他一生重大的抉择:做个好律师,每年可赚取 1.5 万到 10 万美元;做一个成功的商人, 或许能把整个世界变成自己的天下。这不只是律师与商人的选择,实际上是选择挑战或者逃避挑战的决断。律师是舒适、稳定的代名词,但毫无疑问, 它也逃避了挑战;商人的前路则是曲折而铺满了磨难的,但途中有更多更大的挑战,因而机会也倍增。

鲍洛奇选择了挑战。他后来赚了 1 亿美元。他说:“你可以靠工资安全地生活,但工资决不会使你真正富有。如果你想成为富豪,你必须退出靠工资生活的世界,步入一个高度危险的世界,一个充满了挑战的世界。”

“挑战”二字对哈佛学子而言,丝毫也不陌生。因为“哈佛”二字就是挑战的化身。首先,哈佛的入学资格审查就是极其严峻的挑战,其竞争的激烈,选拔的森严,令人不寒而栗。

哈佛要求欲入其门者在高中时的全部课程成绩及美国“教育测试服务部”(ETS)主持的“学能测验”(SAT)成绩必须优异,每位学生应提供三封高中教师的推荐信;三到四次之多的学校录取委员会对考生的口试;对学生基本素质,如人品、意志、进取心、办事能力、特殊才能等的考察,对学生是否有发展前途的考察,等等。经过如此严格的选拔,能经受得住这一系列挑战而取得入学资格的考生,仅有 10%~15%,可谓凤毛麟角。

进入了哈佛决不就是进入了“天堂”,相反,倒似进入了“地狱”。在哈佛校园里,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竞争的激烈是近乎残酷的,简直就是向自身极限能力的挑战。作为哈佛浓缩的 HBS(哈佛商学院)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HBS 的学制为两年,第一学年的课极重,有 11 门课程,校方要求每个一年级的学生至少有 10 个“良”。拿到 8 个以上“及格”或“不及格”的学生被称为“触网”。“触网”的学生能否升入二年级,要经学生成绩委员会根据学生本人的请求,教授的评价,“触网”的客观因素来决定。其中一小部分将获准升学,而另一部分则被迫退学,但可以保留重新申请入学的权利。尽管每年只有 5%左右的人“触网”,可因“触网”而被迫退学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何况评分的范围不是整个年级,而是按照固定的百分比在班上分配,这就给所有学生制造出了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 很多学生每天要学习 13~18 个小时,凌晨一两点钟睡觉,早上 8 点半还得上课,简直连气都喘不过来。

正是这些哈佛制造的挑战,才使那些能经受得起挑战考验的哈佛学生, 变得不畏挑战,敢于也乐于寻找挑战,并从中取得成功。麦克纳马拉就是哈佛学子中敢于寻找挑战的典型。

麦克纳马拉从哈佛毕业后,进入普莱斯沃特豪斯公司担任会计,不久, 他就失望地离职了。其失望在于,该公司没有挑战性。1942 年 3 月,他听了桑顿的游说,欣然前往华盛顿接受军事教育,打算日后为桑顿设计“统计管制小组”的课程和工作内容。他所以欣然前往,也是因为那里有着更多的挑战。在哈佛做了一年的军事教员后,麦克纳马拉又要求去前线。于是他被派往英格兰。这里没有暖气,没有热水,只有德军的狂轰滥炸。这才是真正的挑战。在这充满挑战的环境里,麦克纳马拉如鱼得水,工作得有声有色。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哈佛的“挑战训练”。

战争结束后,麦克纳马拉完全可以回哈佛做他的教授去的,然而,他选择了福特,选择了汽车,也即选择了挑战。在与新的挑战的作战中,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因而升任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然而,仅仅数周,当另一个更大的挑战向他招手时,他又义无反顾地迎了上去——国防部长对麦克纳马拉而言,这不啻是“来自猎户的玫瑰”,更具有挑战性。于是,麦克纳马拉又选择了它。

麦克纳马拉把哈佛赋予他的“寻找挑战”的性格展示的淋漓尽致,从而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成功,无论在企业界、还是在政界,他都不是一个易于被人忘记的人。

今天,我们的改革进一步加强,开放进一步加大,市场经济风起云涌, 商品大潮波涛澎湃,我们面临的是空前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识:挑战就是机遇;我们还要有这样的自信:我们可以把挑战溶铸成为成功;我们更需要有这样的行动:寻找挑战,迎着挑战上。唯其如此, 中国的改革才能不断成功,我们的开放才会更有价值,我们的成功才会实现, 我们的梦想才会成真。

哈佛商规 25

人品、人格,这是无形而巨大的资源,大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工商行政等各行各业,无非都是与人打交道,或者通过人的参与而实现其价值, 是故,人就不是附件,人品、人格就不容忽略,尤其在管理部门。

前面提到过的艾科卡接管克莱斯勒公司后,为挽救公司、振兴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开源,继之以节流,狠抓企业内部的整顿挖潜, 在降低成本上大做文章。裁人减薪是最便利的办法。在减薪时,艾科卡以人品、人格来保证其措施的顺利实施——他主动放弃了每年 36 万美元的薪金,

只象征性地领取 1 美元的工资。艾科卡如此严以律己,其人品、人格给大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使大家深深折服。虽然从高级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每个人的收入都被裁减了一大截,但有只拿 1 美元的艾科卡在,大家不但毫无怨言,反而同心协力,心甘情愿地接受减薪,为振兴企业而全力工作了。

在企业管理中人品、人格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在其它的一些领域,煜煜放光的人品、人格,同样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东汉末年的一个夏天,因为躲避战乱,熟了的麦子没人收割。见此情景, 正行军的曹操下令,不得践踏麦田,违令者:斩。岂料,令出不久,曹操的坐骑为鸟所惊,窜入麦田,踩倒了不少麦子。曹操立即叫来执法官,请他对自己处以军法。虽曹操再三坚持,军法官仍然不肯,最后,曹操割下了自己的一束头发,让人挑去示众。这就是有名的“割发代首”的故事。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四海纷争,曹操的实力并不怎么强大,可是后来, 他一步步地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所以如此,原因固然很多, 但与曹操的严于律己、令出必行的高尚品格也是分不开的。

同样,正是艾科卡严以律己,己先达而后达人的品格,使人们感到跟着他干有盼头,有干劲,他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会建功立业令人敬佩。

哈佛深知人品、人格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因而,在选拔新生入校时,极为重视人品、人格的考察,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品格上的教育。在哈佛校门上写着一句名言:“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更好地为祖国和同胞服务走出去。”从校长到学生,都把这一信条校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鞭策自己、激励自己, 塑造自己美好的人品及人格。

我们没法知道麦克纳马拉是如何学习这则格言,如何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的,可我们能够从他的行为中看到他令人敬慕的品格,以及这品格在他通向成功之路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麦克纳马拉告诫他的部属们说,做老板的人,必须比教徒更加严格地奉行“教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当福特公司的代理商送圣诞礼物给麦克纳马拉时,他很生气地退回了礼物,还责备了代理商。当他要去度假滑雪,需要一部车顶有雪橇架的车子,而有人要让公司派车时,他断然拒绝,坚持自己出钱租车。

麦克纳马拉这种严以律己、洁身自好的作风,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威望, 许多人佩服他,尊敬他,因而他能够令出必行,行必有果。所以,当他给那些滥用公司财物的主管统统开出账单时,他们才会服服贴贴地接受。而仅此一项,就替福特挽回了 200 多万美元。

高洁的人品、人格的威力,于此可见一斑。

我国的许多企业都有这种咄咄怪事:设备还是那些设备,工人还是那些工人,只是厂长、经理换了,就由亏变盈、由死复生。

因然,这些救命厂长、经理都各自有各自的高招,但大多数人都有着共同的一点——人品、人格的崇高、完美。能够严以律己,要求职工、干部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自己行得正,做得端,也就“己身正不令而行”。以这样的厂子去闯市场,用这样的企业去弄商潮,怎么会倒闭,哪里会破产呢?

那些亏损、倒闭、破产的业主们,是不是应该首先面对自己的人品、人格,切实地自我反省一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