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规 38

在当代西方国家,生产集中和垄断的趋势依然存在,大多 数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牢固地保持着其主宰地位。但在这些国家 里,中小型企业的迅速发展也已成为一种普遍公认的现实。许 多跨国经营的公司开始时也是从小本经营做起。

在欧洲,提起菲利浦公司,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所生产的家用电器,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几种,它生产的彩色电视机曾一度独占国际市场鳌头。

它以生产电灯泡起家,现在销售量最大的产品是各种专业性电子设备。电脑、仪表和显示系统。菲利浦公司同时又是西欧最大的军火企业之一,从“阿波罗”登月飞船,到航天飞机都有不少电讯仪表电器是它的产品。目前该公司生产的产品达 5 万种之多,它的

公司或代办处,遍及世界 65 个国家,已成为庞大跨国公司。

可是,谁又曾想到,这个庞大的超级企业在它创办之初却是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濒临破产的小厂,它是怎样变成一个驰名世界的电器巨星的呢?

菲利浦公司创办于 1891 年,最初是荷兰机械工程师杰拉德·菲利浦购买三幢破产的皮革厂房生产碳丝。由于他只懂技术不会经营,以致这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厂连年亏损,第 4 年时打算清产出售。

但这时杰拉德·菲利浦的弟弟安东·菲利浦出来帮助他,由杰拉德主管技术,安东负责经营。安东着眼国外,把产品从狭小的荷兰打入地广人稠的俄国,因为俄国正推进现代化,尤其渴望把昏暗的油灯改为光亮的电灯泡,安东一到彼得堡就顺利地得到了 5 万个灯泡的订单,给他们的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这一转机,不但使公司度过了艰难的岁月,站稳了脚跟,而且为公司跨国经营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这说明,这家小公司从一开始就有向国外市场进举的国际性厂家的素质。

此后,菲利浦兄弟于 1912 年把原企业发展为股份有限公司, 更名为菲利浦电器公司,筹建了玻璃厂,先后研制成功新型的氧气灯泡、X 光管和收音机电子管,公司由单一的灯泡生产向无线电和通讯器材大步迈进 1919 年以后,菲利浦公司先后在比利时、瑞典、

挪威、法国等 24 个国家建立了销售机构,向当时驰名世界的美国无线电公司提出了挑战。

王安电脑公司作为一个跨国经营的大公司,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大规模的,而是逐渐演变发展而成的。

当初,王安投资数美元进行独立经营时,仅为大工厂设计制造各种自动化控制设备和试验零件,属于小本经营;王安公司的工作人员,起初也只有他的妻子和一名助手。但是王安坚韧不拔,闯过了一道道的风险,终于使他的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翻开美国的《幸福》杂志,你会发现它所列举的当今吒咤风云的企业家中,很少见到以往那种钢铁大王、汽车大王或石油大王式的人物了,取而代之的是日渐引人注目的一大批新人,他们是形形色色的中、小企业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他们到处开设公司,从计算机到包裹托运,创造出成百上千万美元的价值。

列特·约翰孙靠卖棒球帽起家;

威廉·柏加因给私人电脑设计程序而成名;

大卫·史灵格办了一家大受欢迎的“折扣书店”。

他们都是凭着个人的才智,敢与大公司抗衡的中年人或年轻人。他们也许不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但却是最富于创新精神的人,从而成为当代美国成功企业家的典范,就像当年王安博士白手起家的情形一样。

20 世纪两次伟大的科学技术革命的狂飘,有力地牵动了世界生产力前进的巨轮。

世界各国经济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带来了各国微观经济的引力主体——企业的结构、组织方式和管理行为的不断变革,在世界范围内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新现象,那就是中小企业异军突出、蓬勃发展。

美国的集中与垄断程度是相当高的,但是在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却最为引人注目。

据有关资料统计,80 年代末,美国企业总数超过 1500 万个,小企业数目在企业总数中的比重在 90%以上,是美国经济中的一股很有活力的力量。例如 1984 年,美国新成立企业 60 多万个,其中 90%以上是中小企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兴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部门中,中小企业也迅速发展。世界闻名的“硅谷”中有电子企业 2800 家,其中职员人数在 10 人以下的企业占总数的 70%左右,由 10~50 人组成的企业约占 15%左右,两者合计为 85%。

现在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大公司谋以高薪职位,但他们却踊跃地创办或就职于中小企业。例如哈佛商学院近年的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职工总数 100 人以下的小公司工作。哈佛商学院院长麦克阿瑟还力排众议,亲自组织力量开设了三门关于自办企业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

近些年来,企业家们纷纷将资金投向中小企业,许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流向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活跃程度和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大企业。“自由和对个人的尊重是最好的激励因素,特别在目标是创新的发展的对照。”科尔摩根如是说。

不仅在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企业界中小企业都是一股蓬勃发展的力量。

《福布斯》杂志也有关于 500 家发展最快的中小企业的版本,它列举了一系列利润很高的小企业和中型企业。“这就像一个拳击手一样,他移动起来很轻,而打起来却很重。”IBM 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

由此可见,一个企业开始发展时并不一定追求大规模和集团化。

中小企业的兴起冲击着旧观念,人们不再盲目地崇拜“钢铁巨人”、“汽车大王”,小有小的好处,它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中小型企业在西方世界蓬勃兴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大公司的分散化趋势。国外许多大公司都在力争缩小规模,化整为零,以医治“大企业病”。例如:日本东芝公司就已经把有关的半导体设计部门分为若干个小公司,以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加快设计进程,降低设计费用,结果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也已划为 8 个规模较小,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厂。中小企业,由于其特殊的机能,在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总趋势正处于由小至大的发展阶段,提倡集约化、规模经济,搞联合的企业集团,外向型跨国公司等。但是,基础还是中小企业。

上海香岛公司是中外联办的袖珍企业,上下共 30 人,开发的出口汽车制动盘已有两千多件销往美国,铅笔刨干机和可编程序控制器也是替代进口的先进产品,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微小企业大滚雪球发展到大规模的跨国经营,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像王安那样,600 元美金滚雪球到拥有 3 万多名员工, 年营业额高达 30 亿美元的大电脑公司,都是从不起眼的小生意开始做起。

美国国际管理集团创始人马克·H·麦克科迈克说过:“一个项目是否赚钱并不重要,与合适的客户合作,有买卖做总比没事干要好。做成一笔生意的本身就是迈出了积极的一步,只要我们工作做得好,将来会成为大买主的。我一直认为,特别是在创业初期时,同样要赚 100 万美元,做 100 个每次赚

1 万美元的小项目,比做 2 个 50 万美元的大项目要容易得多。” 小项目,可以说就是有发展前途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