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沃尔克铭心刻骨的经济危机

保罗·沃尔克 1927 年 9 月 5 日出生于开普梅城一个日耳曼民族的家庭中,自小就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受到德国人行为方式的影响颇深。他的母亲是德国移民的后代;父亲是个性鲜明,意志坚定,具有典型的德国传统的市政官。从他父亲身上,他学到了许多可贵的品质,使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优点自幼得以培养和发挥。小沃尔克 4 岁的时候,有一天全家人都找不到他, 后来才发现他躲在地下室锅炉房的煤柜里,正用煤盖着头伪装自己。他爱热闹,更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他常常独自躲在某个地方好奇地静思默想,有时还向姐姐鲁思和爸爸妈妈提出许多稀奇古怪、难以答复的问题。沃尔克的父母都觉得他天资不浅,从他玩童时起就注意开发他的智力。

然而,或许是时代造英雄之缘故吧,进入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在美国蔓延,沃尔克一家人居住的小城开普梅也并未能逃此厄运。虽然那时沃尔克的父亲是市政官,家境并不十分困窘,加上沃尔克年龄小而没有真正体会到危机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所带来的危害。但是,他的父母从他懂事时起就给他灌输了大量节俭的生活观念,使他自幼就懂得了困难时怎样对付的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30 年代后期,沃尔克的姐姐鲁思在波士顿的西蒙学院上学时, 家里每月仅给 25 美元生活费。而 10 年后,当沃尔克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读书

时,家里等量齐观地对待沃尔克,依旧每月的 25 美元的生活费使他大为不满。因为在此期间由于持续的通货膨胀,美元的购买力一直在不断地下降, 只相当于鲁思上学时购买力的 40%。这时的沃尔克算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 使他对通货膨胀的害处刻骨铭心,为其大学立志以良多启迪。

沃尔克生性腼腆、沉默寡言;这是他善于思考的外在表现。但是活跃的家庭生活中,他又不甘于寂寞。他们家庭内部常常“争辩”不休,这多是他父亲有意安排的课堂;而在这个生动的课堂上,沃尔克总是显示出争强好胜的性格。他时常与父亲结成一派,而他的三个姐姐组成另一派,两派之间经常就各种社会、生活问题展开辩论。沃尔克常常充当反方角色,喜欢从各个方面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并自信掌握了回答这些问题的全部途径, 即使自己无理也“取闹”,总是想把问题辩驳到真相大白方肯罢休,这些经验好似他在后来的外交谈判、政策施行前的演说的征兆。社会和家庭的文汇使他自小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