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一、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保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及时地旗帜鲜明地强调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第 150 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立国之本,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出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保证作用。在这十多年中,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种种新憎况、新问题,但我国人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锐意改革, 努力奋斗,取得了改革和建设的巨大胜利,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我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回顾十多年走过的道路,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和建设发展的政治保证。

首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是一项崭新的开创性的事业, 又是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探索思想理论领域的许多新问题,不断从改革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新经验、概括出新的理论结论,用以指导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第 243 页。)他还指出,应该“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同上,第 131 页。)十多年来,我们正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破除传统观念、传统模式的束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上,在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上,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用新的思想、观点,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见,这种改革,不仅涉及到经济基础,而且涉及到上层建筑,不仅涉及到经济领域,而且要涉及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是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党的十四大报告深刻指出:“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早在 1979 年 3 月的理论工作会上就指出,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后来,他反复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38 页。)我们正是依靠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走改革开放这条强国之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要使改革和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就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邓小平多次强调这个问题, 他说:“有两条要讲一下。第一条,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条,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形势不行。”(同上,第 207 页)“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都要排除。”(同上,第 212 页。)党的十四大报告也深刻指出:“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 统统搞不成。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基本路线不变,社会政治稳定,有了这两条,我们就能够不断地胜利前进。”实践证明,正因为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才实现了政治稳定,不断地巩固和发展了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胜利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