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客观性原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
坚持客观性是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和达到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是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要求。客观性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唯物论,因此,要深刻地把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和实事求是,首先就必须明确它的世界观依据即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
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理论就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其中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唯物主义认为,在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物质始终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因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则是物质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派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而意识思维能够正确把握现实世界。
世界上无限多样和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的共同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既统摄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但又不能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 也不能归结为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物质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有区别也有联系: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表现的是物质现象的个性、特殊性,它们是丰富具体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可变的。物质是整个世界各种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中的共性,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反映这种共性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抽象与概括,它舍弃了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具体结构、具体属性的个性和具体性,从总体上和最一般的意义上来把握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从而说明世界的本原所在,根本上解决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不变的。反映世界本原的哲学物质范畴和反映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现实物质世界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其具体形态、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性在于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世界上形形色的事物和现象都不过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属性或关系,因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含着质的差异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多样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能正确反映对世界的本来面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由科学来证明和由哲学来论证的。首先,科学发展的成果已经证明了现实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和刻人勤发现的行星运动规律,冲击了“上帝创世”的神话,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上帝”在天上已无栖息之地。“上帝”只不过是精神空虚而又想有所寄托的人的渺冥之邦,并没有什么实体存在上的意义。光谱分析的材料说明,构成各种天体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物质构造的理论说明,一切物体的微观结构具有共同性;生命起源的学说证实,生命物质是由非生命物质转
化而来的;生物进化论描绘了生物体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学的研究,揭示了人是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复杂的物质体系。其次,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正继续有力地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分化趋势,对客观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从宏观到微观、以至于到超微观领域; 另一方面是综合趋势,各学科相互渗透,出现了诸多的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大统一场理论揭示出自然界具有共同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可以用统一的理论、公式加以描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物质世界各个领域之间的共同性将更广泛深刻地得到证明。再次,哲学的发展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哲学发展史表明,二元论以及多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由于其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最终只能得出唯心主义的结论;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但其理论上提不出任何可靠的论证,其结论显然违背了基本的科学事实。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猜测到世界统一于物质,认为某种或某儿种具体的物质是万物的“始基”,是诸“多”的“一”端,“一”在“多”之中,世界统一于“始基”之物,但由于它的直观性、猜测性所决定,它不可能对世界物质统一性观点进行充分的论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接受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但由于它直接把自然科学结论当作哲学结论,把原子看作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共同基础,因而缺乏辩证的抽象思维,无法说明社会历史领域的物质现象及其过程。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既有的认识成果和教训,彻底驳斥了二无论和多无论的荒谬性,深刻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全面分析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依据科学提供的材料并对其进行辩证思考和理论概括,论证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为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首先是物质决定意识, 而意识一旦产生又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和意识的这种关系,可以通过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表现出来。
第一,从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在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作为人脑的反映特性而出现的。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 从低等生物到动物,从动物到人类出现的自然演变过程,与此相适应,物质的反映特性形式也经历了由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而有所谓意识。当然,意识的产生并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物质基础和思维的物质外壳,促使意识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趋多样。
第二,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是意识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载体,意识依赖于人脑这个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体系,依赖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依赖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没有人脑神经活动的生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识的发生。但是,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唯一源泉是客观物质世界。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意识不论采取感性形式还是理性形式,都是对客观的反映。
第三。从作用上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主要表现在:创造性
地能动认识世界,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并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人的意识是为改造世界而获得的意识,它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把握现实,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不仅可以在主观中“再现”现实世界,而且可以创造根源于现实的“理想” 世界。意识还能够能动地指导实践,使实践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并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不仅如此,人的意识还可以通过“反思”把人与客观世界区分开来,根据对客观世界的映象,营造一个观念世界,并且通过自我意识认识主观世界、审视人的观念世界,有效地调节、控制人的情感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