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的第二次伟大历史选择

如前所述,中国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时期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通过何种途径实现现代化?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书本上的设想呢?

还是按照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或者是按照中国社会的特点而另辟一条道路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相当成熟,属于完全的社会主义。很明显,这种方案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因为中国既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也不存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本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建设完全的社会主义的条件。要达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成熟程度,还要经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也不能照搬照抄。中国和别国的国情各有特点,如果照抄外国模式,就很难与复杂的国情吻合起来。在建国初期,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 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 831 页。)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要科学地解决这个新课题,就要求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的现代化建设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像寻找民主革命的道路那样,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独立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为了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党历尽艰辛,几经挫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由于我们还缺乏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由于我们曾经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 也由于我们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良满情绪,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作用,等等,致使我们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了“左”的错误。其主要表现是:第一,长期不把全党工作的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来, 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政治运动挤压经济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 这种错误达到最严重的程度,给我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第二,在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以为单凭主观愿望,依靠群众运动,就可以使生产力急剧提高;以为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分配形式越平均越好,管理体制越集中越好。由此形成了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面品经济的发展。第三,否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旧体制的存在和对其根本改革的必要性。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也曾发现和解决过某些问题,但都是在旧体制范围内作某些调整,因而都未能根本解决问题,以致使问题和困难积重难返,使旧体制的弊端越来越严重。上述“左”的错误的总特点是没有认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真正承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懂得在我国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要经历生产力大发展,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摆脱贫究落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长期过程。也就是说,“左”的错误在于企图超越这个历史阶段。

历史的教训和理论的沉思,使我们党端正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分析了我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并在总结实践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尽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但是经过 14 年的实践,已经能够初步而系统地回答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首先,它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从落后国家的实际出发,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不硬搬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本,不依照别国的模式,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结合,走自己的路。第二,认定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一个上百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超越阶段,不能空想和盲目冒进。第三,从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以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第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发展生产力,就应当不断解放生产力, 其根本动力就是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在经济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五,为了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现代化,就需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 利用这个条件,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第六,为了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七,要高速、高效、健康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避免“左”的和有的失误影响总目标的实现。第八,为了做到以上各方面,必须有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具有良好作风的执政党的领导,为此,就必须高度重视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以上这些基本问题解决了,就可以逐步克服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清除以往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就可以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在经济上逐步赶上和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最终一定能取代资本主义。

这样,列宁曾经说的俄国和东方国家,由于落后,夺取政权比较容易, 而建设社会主义则比较困难这个历史的难题,也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命运的历史性课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过 70 多年探索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后,终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初步找到了答案,获得了伟大的成果,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如果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结合过程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初步解决了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则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又一自觉的伟大历史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