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实践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各自的规定性的。实践中的主体是人,但是人成为主体必须实践。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其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进行物质的生产与再生产。正是生产劳动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把人从一般的自然生物体提高到与其它物质实体相对立的主体地位,作为主体的人才把其它物质实体变成人的生命活动的客体对象并与之发生关系。实践中的客体是经过实践改造、打上主体烙印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可能的实践对象,因而都有可能成为客体,但是只有进入人类实践活动范围内的、为主体所认识、改造并创造出来的对象,才是现实的实践客体。从实践的角度看,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劳动所取得的物质成果,以及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所取得的生产力的总和;社会客体即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人们之间历史地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制度;精神客体即可感知的语言和物化了的各种精神文化产品,如科学、艺术、图书等,以及历史地形成的风格、习惯、思维方式和包括心理在内的各种精神活动;人本身客体。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在实践中既改造外在世界的客观事物,又对自己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改造,人是自己实践的客体。

立足于实践这种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去考察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可以把主体和客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大体上概括为以下诸种关系:

对象性关系。主体和客体只有在实践中被各自的对象所规定、制约和决定的情形下,才能成为现实的主体和客体。一方面作为主体,人必须把自己的目的和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客体,把客体改造为适合人的需要的对象,消除

客体的异在性、外在性和自在性,使之成为人化的客体,才是现实的主体。另一方面作为客体,必须是被主体视为对象,并且能使客体的特性、本质和规律转化为人的知识、技能等,使主体得到改造,消除人成为主体之前主观的空虚性、盲目性,使之成为客体化的人,才是现实的客体。人化的客体, 是客体被主体视为对象并进行改造,形成现实的、可感知的客体环境;客体化的人,是主体成为客体、对象并被改造,从而使主体得到完善和发展。

历史性关系。在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关系。主体的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随着主体能力的不断提高,作为主体的对象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不断把原来不是客体对象的东西转化为客体对象。同时,具体实践又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实践主体的能力不仅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客体或对象也受历史发展的制约。然而,实践又能不断解脱具体历史的制约,从而形成主体活动发展和客体范围扩大,促进主体能力的提高;主体能力的不断提高和主体活动对象的范围日益扩大,使客观世界在更广的范围上进入社会历史,成为主体能够控制和支配的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

价值性关系。实践中的客体对主体总有一定的效用性和效益性,即客体本身的属性可以满足主体的需要。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决定了客体对主体价值性的利益关系,因此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必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使主体需要客体比并且使客体属性主体化。一方面主体力求使自己的活动合目的性,使自己的活动按照既定的目的把客体改造或塑造成为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另一方面主体为了达到目的又必然力求使自己的活动合规律性,使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象本身的运动规律去改造对象,使客体发生合符规律的变化。合目的性和合规律生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对象的规律性, 利用客体的规律实现主体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关系,都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总之,对象性关系、历史性关系和价值性关系,是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这种基本关系又是建立在实践本身改造和被改造的根本关系基础之上的,并且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