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

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生动地体现在认识的辩证过程中。列宁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列宁全集》第 38 卷,第

181 页。)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辩证运动,它具体地表现为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以生动形象性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所达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形式。理性认识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 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不仅表现为二者既有量的差别又有质的差别,而且还表现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虽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切真知都发源于直接经验,没有感性认识,整个认识过程和人类的科学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它毕竟反映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科学认识的任务就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便用来指导实践。因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深化为理性认识。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决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要使这一飞跃成为可能,必须了解实现这一飞跃的基础、条件和步骤。

首先,在实践中获得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 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因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往往是深藏在大量复杂的现象之中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联系也是通过无数的偶然事件表现出来的。虽然把握了事物的现象和偶然事件还不等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只有充分把握和了解复杂的外部现象和偶然事件,才有可能使人的认识达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为此,人们必须深入实践,进行广泛而扎实的调查研究, 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和占有关于客体的感性材料,为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作准备。

这里需要指出,人们获取感性材料,形成感性认识的过程,要受到来自客体和主体各方面复杂因素的制约。客体特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显露程度、环境的变化以及观察条件的优劣,主体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以及价值观念等等,都会影响感性材料的客观可靠性。因此,在感性认识中,为了使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尽可能地合乎实际,就必须做到:第一, 主体应从多种角度反复地对事物进行感性的观察,以消除由个别的观察情境给感性认识带来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第二,主体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优化观察条件和观察环境,顺应感知对象的要求。第三,主体

还应不断提高知识素养,扩展知识结构,充分发挥理性知识对感性观察的指导作用,提高感性观察活动的自觉性。在观察社会历史现象时,还要力求克服由错误的立场和价值观念而导致的偏斜,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情况。

其次,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到理性的具体,是实现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基本步骤。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步,是把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各个方面的分别的规定性。这就是对感性具体的理性抽象、理性分析。经过这种抽象和分析,就会形成种种抽象的规定, 即新的概念和范畴。但是这种抽象的规定只是对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种属性分别作出概括,还没有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联系和完整综合的认识。这种抽象规定只是理性认识的开端,还没有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由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第二步,则是对抽象规定的辩证综合,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达到多样性的统一”和“许多规定的综合”, 即达到理性的具体。这种理性的具体达到了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其内部联系的认识,因而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