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一、中国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
如前所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是,几十年间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病与问题。中国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
经济发展模式是指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更确切地说,是速度、比例、结构、效益、体制等变量的不同组合方式。在各种变量中,最主要的变量是速度和效益。根据这两个变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可以把中国原有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速度型或数量型经济发展模式。
速度型或数量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经济的数量方面,表现为较高的增长速度,较大的生产规模,但同时经济内在质量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比例失调与结构失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建国以后头 30 年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典型的数量型或速度型格局。这
一格局,从 80 年代开始改变,但变动不大。其现实特征,突出表现在: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在经济整体素质、效益、结构、体制等方面存在与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
40 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1953—1989 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
23.3 倍,平均每年递增 9%。这个速度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从清末洋务运动到 1949 年 80 余年间,旧中国积累的工业固定资产仅 124 亿元,而新中国经济增长中积累起来的工业固定资产,到 1988 年已达 10641 亿元,增长85 倍。这一速度不仅高于同期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也是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由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总量规模已处世界前列。如到 1989 年,钢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是第 4 位,煤是第 1 位, 化肥产量是弟 3 位,水泥、电视机、布匹产量是第 1 位。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电上升到世界第 8 位。
但是,原有经济发展格局还存在严重缺陷,这突出表现在:
其一,经济内在质量与整体素质改善不大。用标志现代经济内在质量水平的几个方面来衡量,可以发现 40 多年来中国经济内在质量的改善进展缓慢。技术水平低下状况改善不大。
40 多年来,工业部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但这种提高是孤立进行的,未能因此迅速提高整个经济的技术水平。目前,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仍主要依赖手工劳动。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很小。
1957—1978 年间,这一份额仅为 20%,而美国、日本、苏联的这一份额分别达 71%,65%,73%。规模经济水平低下,其中主要表现为工业企业规模过小。
1987 年,按国家统计局口径计算的各类工业企业数为 747 万个,但大型企业仅 9000 家,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 0.13%。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 3%以上。企业规模过小,导致生产集中度低,达不到规模经济水平。经济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下。前 30 年间,经济体制排斥商品经济,经济商品化水平自
50 年代开始倒退。到 70 年代,整个经济一度成为脱离世界市场的自给体; 地区经济一度企图建成独立经济体系;企业则试图建成“大而全”、“小而全”的“万能企业”。80 年代以来,上述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由于体制转
换尚未完成,这些状况依然存在。
其二,经济效益低下。这一点表现在,宏微观经济效益自“一”五”时期以来长期呈现下降趋势。同时,更深层地表现在:要素投入综合产出率即综合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低下。综合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递增速度,“一五”时期为 3.3%,“二五”时期为负数,“三五”时期仅为 0.3%,“四五” 时期为 1.6%,“五五”时期为 1.9%,“六五”时期上升到 6.6%,但 1986
—1988 年间又下降到 2.1%。从要素投入综合产出率的绝对值看,这一时期, 除个别年份大于 1 外,大部分时间小于 1,整个时期的平均数为负数。其中, 1952—1981 年间,要素投入综合产出率平均为—0.3。这表明,从总体上看, 我国投入增长超过了产出的增长,投入产出效率低下。
其三,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处在僵持状态。
40 多年来,中国经济呈现一种典型的多层面二元经济结构:从生产工具角度看,以手工生产力标志的传统生产技术和以机器为标志的现代生产技术并存;从部门结构看,先进的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并存;从地区布局上看,相对发达的沿海与落后的内地并存;从经济形式上看,商品经济成分与自然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运行机制看,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因素与新生的市场经济体制因素并存。
其四,经济增长极不稳定,波动性大。统计资料表明,以社会总产值年增长率计算,我国经济年增长速度呈明显的周期波动。按照繁荣、滑坡,停滞、复苏这样的循环来划分阶段,我国自 1953 年以来,经济发展大约经历了
七次周期性波动,其特征是:1.频率较高。周期长的为 7 年,短的只有 2 年,
平均长度为 4.6 年,离差为 1.9 年。美国 1795—1937 年共发生 17 次周期波
动,其平均长度为 8.35 年。2.波幅较大。我国经济波动的振幅,从波峰到谷底的落差,最高的达 66.2%(接近美国 30 年代大萧条的波动幅度 70%), 最低的也有 8.5%,七次波动的平均振幅为 23.1%,离差为 18.9%。这些特征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是极不正常的。
由于上述弊病,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已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人民面临着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