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经济现代化的第三个趋势是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经济组织化,是指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以及经济运行各个主体、各个环节之间通过组织化社会联系的一体化与秩序化。经济组织化包括微观经济组织化、中观经济组织化与宏观经济组织化三个层次。
微观经济组织化是指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组织化、有序化与一体化。 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占有私人化与生产社会化
的矛盾决定,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经济是无政府的,但单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是有组织的。实际上,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组织化,乃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力运行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这是因为,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也日趋复杂,企业内部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各个生产与经营环节之间的关联度也日益提高。这种情况,客观上需要有一个权威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组织网络将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的运动整合起来。
伴随经济现代化的推进,企业内部的组织化、有序化与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这一点突出表现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现代企业主要是公司制企业,其中,在经济影响上占主导的是大型公司。这类公司规模大、经营范围广泛,内部运作关系与机制复杂。但是,伴随现代公司制, 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如所谓“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这些组织形式构成企业内部组织化的载体与物质基础。伴随现代公司制度,还出现了互相制衡、互相依赖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又使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及相应的权力关系形成为一个有机的、一体化的整体。所有这些方面,加上现代企业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科学的信息流动制度与程序,使现代企业的运作具有高度的组织化。
中观经济组织化,是指地区或部门范围内经济的组织化与一体化。随着经济现代化的推进,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等社会化联系的发展,每个地区和每个部门内部都可能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即地方经济体系和行业经济体系。市场机制的发展会充当内在的组织与整合机制, 将地区、部门的经济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当然,每个地区和部门的经济整体只是相对的,因为,它们只不过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组织化则是指国民经济的整合过程与一体化过程。近代意义上的国民经济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在此之前,经济是建立在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基础上,不存在统一的国民经济。国民经济的形成本身就意味着整个经济形成了统一的、具有内在关联度的整体。随
着经济现代化的推进,宏观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呈日益提高的趋势。首先,随着经济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化联系日益增强, 整个经济范围逐渐形成包括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在内的经济联系网络。横向经济联系是指建立在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上的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横向经济联系与生产社会化互为前提、互相推进。纵向经济联系则是指各级国家机构与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它主要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过程之中。上述横向经济联系与纵向经济联系构成现代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 这是经济组织化程度提高的物质基础。其次,现代经济是市场导向型经济,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组织体系日益完善,这构成经济组织化程度提高的组织保证。市场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它利用市场网络体系与组织体系将整个市场经济联系成一个整体。例如,商品市场由期货市场组织体系和现货市场组织体系联成一体。前者又包括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经纪人、投机者等多个主体。后者则由一级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等多级商品集散中心组成。正是通过市场组织体系,整个经济被市场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综上所述,伴随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即一体化程度、有序化程度或整合程度是不断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