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经济改革新阶段的特点、难点与对策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及其特点

同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来构建。因此,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阶段,把握其特征、特殊难题,探讨有关对策,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自 1979 年就已经开始,到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

作出加快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已经经过 15 个年头。到

1993 年,改革已告一段落。从 1994 年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新阶段。

改革进入新阶段是经济体制本身的格局所决定的。经过十五年的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格局出现了两个突出特征:

其一,经济体制的整体格局,已由原有典型的单轨制经济体制,变为典型的双轨制经济体制。原有经济体制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生活中几乎不存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革以来,这种状况发生变化。市场体制因素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目前,市场体制因素从整体上看与计划体制因素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已基本出现。例如,1993 年,在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比重已下降到 50%以下,其他经济成分产值比重上升。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为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转创造了条件,它们本身就是市场机制发育的结果。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开始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

1992 年以后,随着价格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市场定价的商品比重迅速扩

大。目前,95%的消费品价格和 90% 的生产资料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可见, 市场体制因素在经济体制中已经很强大,基本上可以与计划体制因素相抗衡。经济体制呈现典型的计划与市场“双轨”并存体制格局。

其二,计划与市场“双轨”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日趋加大,“双轨制”体制的积极意义开始被其消极后果所抵销。“双轨”体制相对原有“单轨”体制来说是一个历史进步。但是,“双轨”之间产生了摩擦和冲突,形成许多严重的消极后果。突出表现在:1.权钱交易愈演愈烈。计划与市场“双轨” 并存,形成了大量的“经济租金”(在经济理论中,“经济租金”,或简称“租金”,是指由于政府干预形成的非经营收入,如价格双轨所形成的价差收入,转手倒卖批文、许可证的收入等)。由此产生了一批谋取“租金”的“寻租人”,和一批靠提供“租金”而获取利益的“设租人”,这两种人一拍即合,构成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过程。2.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计划”与“市场”双轨并存,导致国有资产管理出现漏洞。例如,股份制企业国有资产评估、合资企业中国有资产评估很不规范,没有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 致使国有资产严重地被低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估计,目前,国有资产以每天一个亿的速度在流失。3.社会分配出现不公平趋势。一方面,以平均主义为表现的原有不公平还存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新的不公平,突出表现在沿海与内地、工薪阶层与非工薪阶层、国有企业职工与非国有企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4.宏观经济频繁波动。由于“双轨”体制

并存,宏观经济运行复杂化,自 1984 年以来出现了多次“冷”“热”的循环。上述两方面表明,“双轨”并存的体制格局不能长期存在。必须加大改

革力度,将“双轨”体制转变为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据此,改革必须进入新阶段。

改革新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点决定着,改革的新阶段必须具备诸多不同于前一阶段的特点:1.改革层次必须深化。前一阶段改革从总体上说是表层的。例如,在所有制改革方面,主要是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市场发育方面,主要是发育商品市场。在改革的新阶段上,改革要向深层次推进。例如,在所有制改革方面,要寻求国有制的最佳实现形式,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在市场体系发育方面,应将重点放在要素市场的发育等。2.改革要在系统理论指导下进行。前一段改革缺乏系统的改革操作理论,处在“摸石头过河”的状态。在改革新阶段上,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3.改革的实施要配套化、系统化。前一段改革是不配套的、零碎的,互相不协调,改革新阶段上应改变这种状态,实现各项改革措施的配套推进、互相配合,互相协同。4.改革措施的推进要自上而下。前一段改革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下而上的,即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地方到中央。这种格局与改革初期阶段是相适应的。在改革新阶段上,改革要配套地、有步骤地推进,必须做到自上而下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