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与中国的选择一、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但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理论的逻辑和历史的选择并不总是一致的。同马克恩恩格斯当年的预料不同,历史开辟了通向共产主义的另一条道路: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那些生产力高度发展,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首先取胜利,而是在一些生产力较落后,资本主义下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了胜利。从十月革命至今 70 多年来,走上或曾经走上过社会主义道路的没有一个原来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不发达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由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一种理想和学说变成了现实,变成了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舞台上一出现,立即显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国家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初步完成或完成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使工业产值在几年或十几年时间内就在国民经济中占居绝对优势;建立了新的社会主义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建设了许多本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代化工业部门,用二三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二三百年才达到的工业化的历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普遍建立和劳动人民的当家作主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从而基本上消灭了社会上的两级分化,实行按劳分配;从总体上说,互相合作、友爱团结的新型人际关系在逐步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在逐步成长壮大;等等。人们只要不抱偏见,都可以直接观察和体验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之路,不是笔直而平坦的,而是曲折而坎坷的。现实的社会主义碰到的最大问题是:社会主义的美好理想同现实社会主义的落后基础的矛盾。与此相联系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起点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的矛盾。

所谓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起点,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美好理想及其相应的原理,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客观事实之上的,是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为依据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身。换言之,社会主义制度本来应该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他们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起点上来描绘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的:(1)生产资料完全归社会所有;(2)实行统一的计划经济,生产是直接社会化的生产,由一个社会中心直接分配劳动和物质生产条件;(3)直接分配产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生产将被消除, 价值规律将不发生作用,货币将被劳动券所代替。

所谓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是指迄今为止所有走上或曾经走上过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开始都是不发达国家。它们中有的建立在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发展只有中等水平,存在着小生产的汪洋大海和封建残余;有的资本主义只有很低的发展水平,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文化落后,文盲充斥, 封建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

如何在这样落后的现实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美好理想?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具体答案。正确的做法应当是: 承认现实社会主义面临的落后基础是不可回避的前提,从各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设具有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理论与实际, 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但是,第一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苏联,由于缺乏下发达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准备,更没有实际经验,加之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个人的原因,而且这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也起过重大作用。但是,它毕竟把社会主义扭曲了:一方面,它把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建立在高度发展的完全形态的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照搬过来,套用到建立在资本主义不发达、小农充斥的现实社会主义之上,彻底消灭私有制,实行无所不包的公有化和大统大包的无所不管的计划化,废除或削弱商品生产,搞直接产品分配。虽然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有所觉察,作过某些纠正,但未能根本扭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曾有某些非实质性的矫正,但未能改变固有模式。因此各社会主义国家都程度不等地受了这种统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以致逐步把它僵化、教条化。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适用于任何社会主义的共同原则,如实行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扩大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公民直接参加国家和企业的管理等等,却被忽视了,因而导致了集权倾向的加强和人的主体意识的退化。

于是,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了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的尖锐对立。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国家走过的道路比人们预料的要曲折、复杂和困难得多。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过的东西没有完全实现,而他们未曾预料的东西又在现实中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曾进行过大胆的尝试,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也遭受过较大的挫折,付出了许多代价。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犯过类似的错误。

第一,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认识,以为社会主义很快就可以建成,就可以向共产主义过渡,并最终建成共产主义。因而头脑发热, 急躁冒进,采取了许多“左”的政策,希冀凭借良好的愿望和高昂的革命热情,通过政治运动和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而忽视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没有真正懂得贫究落后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第二,在所有制方面都曾经搞类似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以发达资本主义为基础的那种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建立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而一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看齐,个体经济几乎不允许存在。整个经济体制缺乏内在动力,劳动者积极性不高,平衡性能差,比例往往失调。第三,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曾经试图搞那种基本上非商品关系的、

排斥市场机制的、高度计划的经济制度,实行统包统配,统调统拨,统购包销,统收统支的办法,否认或者削弱商品经济,使商品、货币、价值范畴很少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曾经不同程度地忽视建设民主政治,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搞过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大量冤、假、错案,贬损了人的主体性、价值和尊严。

现实社会主义走过的曲折道路,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威信和发

展速度,引来了对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批评、否定和怀疑。而在旧体制下又不允许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因而出现了各种信仰危机、信任危机和信心危机。

现实社会主义所遭受的挫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也促进了社会主义自身的反思。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日益看请这种统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成为社会主义继续前进的障碍,而且从深层次上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 20 世纪世界历史的环境中;虽然可以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跨越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但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等却是不可跨越的,它们不可能随着社会所有制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而同时改变。这些国家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 但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使用的仍然是手工工具,仍然停留在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上,封建残余仍然处处存在和发生影响。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决定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具有迂回性、艰巨性、渐进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必须在社会主义形式下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形式下业已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但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只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原理、原则和结论,忽视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所面临的发展生产力的特殊困难;他们只记得马克思主义关于不发达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的论述,而忘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大发展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不可逾越的理论,以及关于不发达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之后要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肯定性成果的思想。他们误以为现实社会主义既然跨越了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也就在一方面跨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因而把现实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同为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测的、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之上的社会主义,把未来的可能性当作了现实的可能性。由于对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认识上的失误,便导致了一系列失误,诸如在所有制上搞穷过渡,“越大越好、越公越好”,否认或削弱商品生产,不重视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重视建设民主政治等等。

反思几十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特别是近几年来苏联、东欧发生的剧变,它并不意味着不发达国家不该搞和搞不好社会主义。曲折和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在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历史发展的可跨越性与不可跨越性的矛盾,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于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落后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没有形成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总的说,没有解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