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一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通常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要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一般来说,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阶段时,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是粗放型或速度型的。其次,要受经济体制模式的制约,同时,还受到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制约。进入 80 年代, 上述三个制约因素已逐步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成;经济体制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单一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也开始摆脱原有急于求成的、过分强调产值、速度,规模的指导思想,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已具备基本的历史条件。

依据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一般规律。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以及中国的国情,中国经济发展应该选择效益型或质量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发展的侧重点是经济质量方面;经济效益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分配向公平化方向发展; 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经济比例关系趋向协调;经济增长走上集约式增长道路。具体来说,这一模式的内容,体现在下述几组重要关系及其处理原则上:

其一,在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方面,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第一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一般意义上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第一位,是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基本内容。要做到这一点,经济工作各方面要发生相应改变。例如, 在安排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积累的比例时,必须控制积累率;在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和积累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时,必须保证那些与人民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部门(农业、轻工业、公用事业等)有较快的发展;各种消费品和消费性劳务的生产必须适应人民的需要的变化,注意消费品和劳务的质量的改进等。

其二,在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方面,将提高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是指社会主义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同量的有用劳动成果所耗费的劳动越少,经济效益就越大;或者说,同量劳动耗费所生产的有用劳动成果越多,经济效益就越大。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就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在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后,经济效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就会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就会日益依赖于优质、低耗和高效的经济活动。这主要是因为,在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过程。

真正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指导思想、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上下功夫。目前,关键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采取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从宏观方面看,首先要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即做到固定资金投资规模与国力相适应,使消费基金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适应,同时避免信贷规模和货币投放规模的膨胀。其次要优化经济结构。再次要从体制与政策两方面采取措施,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从微观上看,关键是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真正面向市场,同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

其三,在经济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和比例协调的关系方面,要将结构优化与比例协调放在首位。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而且需要经济结构优化以及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结构优化与比例协调既是经济发展的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在优化结构方面,要优先发展农业、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部门,使之与整个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时, 对加工工业要适当加以限制,调整内部结构,使之与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市场需要相适应。此外,在经济的地区结构方面,要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地区经济结构的均衡化。在协调比例关系方面,主要是协调积累与消费、总供给与总需求等宏观经济比例关系。

其四,在粗放式发展与集约式发展的关系方面,要将重点放在集约式发展方面。粗放式发展,或称处延式发展,即主要依靠人、财、物投入量的增加而驱动经济发展的型式。集约式发展,或称内涵式发展,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型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两种型式总是并存的。但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以后,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集约式经济发展型式,因此,必须侧重于集约式经济发展。要使中国经济发展走上集约式轨道,关键是提高现有设备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

劳动者的技术素质,提高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这些方面水平的提高, 使现有资金存量与劳动者达到最佳组合与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

此外,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还必须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也就是说,在处理发展速度与宏观稳定性的关系方面,要侧重于宏观稳定性, 即应争取在力求经济隔几年上新台阶的同时,保持经济的动态稳定,等。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从 80 年代就已开始,到目前为止,这一转换过程远未完成,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在经济发展中占支配地位。目前,我国经济效益低下,宏观经济频繁波动,社会分配趋向不公等现象,说明了这一点。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目前,在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创造这一模式的诸多条件。择其要者,主要有:在指导思想上要真正树立经济发展观念,增强经济发展意识,将经济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放在首位。在经济体制上,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经济发展奠定体制基础。在宏观调控上,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创造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这些主要条件的逐步创造,将使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得以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