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产力结构的合理化

经济现代化的第二个趋势是生产力结构的合理化。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多种要素只有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现代生产力的结构是多层次的。其中,多种生产力要素之间的质态结构、量态结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是最基本的结构。生产力结构的合理化首先意味着这些方面结构的合理化。

质态结构,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各种要素在质量上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方式。在生产力系统中,各种生产力要素总是以一定质的形态存在。它们之间在质量上互相匹配、互相适应,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质态结构,主要包括微观质态结构即各生产力要素之间的质态结构和宏观质态结构即各产业部门之间的质态结构两个层次。

微观质态结构的合理化,要求各种生产力要素必须在质量上互相匹配、互相适应。包括:物的要素与物的要素要互相适应,如先进的工具系统要求有先进的能源系统与之配套,现代化的劳动资料要求有高质量的原材料作为劳动对象;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要互相适应,如体力型劳动者只能与手工工具相适应,智能型劳动者则需要现代化的智能工具来装备;人的要素与人的要素相适应,如先进的科技人员只有与熟练的技术工人和科学的管理者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此外,硬件要素与软件要素之间、软件要素与软件要素之间等都要互相适应。

宏观质态结构合理化,则意味着生产力各个产业部门必须在质量上互相匹配、互相适应。首先,原材料产业、加工制造产业、服务产业、知识产业

(第一、二、三、四产业)之间,在质量上要相互适应。其次,第一、二、三、四产业内部各部门、各行业之间,在质量上也要互相适应。

生产力质态结构合理化,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微观质态结构合理化,是各种生产力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前提;宏观质态结构合理化,则是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客观基础。无论在微观领域还是在宏观领域质态结构的任何缺陷不仅都会影响某些生产力要素的功能的正常发挥,更主要的是都会损害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

生产力系统的量态结构,可以从企业、部门、地区、国家等不同层次上进行研究。其中,企业的量态结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企业是经济细胞。企业量态结构的合理化、最优化,是社会生产力顺利发展的基础。

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企业量态结构合理化的基本原则。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按照最佳社会经济效益原则,企业规模即量态结构的合理化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趋势,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企业平均规模有扩大化的趋势, 特别是钢铁、机械、化工、能源、交通运输等传统工业,正在向大型和超大型联合企业的方向发展。从生产力要素的集中和积聚的程度来看,企业的平均规模又有小型化的趋势,特别是电子、激光、生物工程等新兴工业和第三、四产业,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规模不大,现代化、社会化程度却很高,社会经济效益往往超过同行业的大型企业。

部门地区生产力系统量态结构的合理化,则主要意味着部门、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国家层次的生产力系统量态结构的合理化,则是指整个社会经济的各项比例关系,特别是产业比例关系的合理化。

生产力的空间结构是指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地域分布格局及其组合方式。生产力空间结构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理位置的优劣,自然资源的多寡、市场距离的远近、协作力量的强弱,基础设施的好坏,生态环境的良恶,以及历史传统、民族习惯、政治环境、国防安全、国际形势等等,空间布局的合理化要以有利于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标准,它要求因地制宜,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网络、经济互补,保持生态平衡和统筹兼顾。随着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生产力现代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由集中化转向分散化和平衡化、由主要依据自然因素转向主要依据经济和技

术等因素、由平面展开布局转向多层次的立体布局和由不断扩大空间面积转向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利用率等。

生产力的时间结构是指生产力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时间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要素运行的时间主要是生产时间、流通时间以及运输储备时间。时间结构的合理化意味着各种时间的节约以及生产力运行节奏的加快。在生产力现代化过程中,时间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趋势是:时间节奏加快、时间收缩度提高、时间效益增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