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首先,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绝对否定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与产品经济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将市场经济看成是纯生产关系的范畴,而没有看到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属性。因此,他们的预测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实践遭受挫折后,对市场关系采取暂时肯定的态度。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他主张利用市场关系,但在他看来,利用市场关系是“暂时的退却”。斯大林从社会主义实践出发,从形式上肯定社会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的必要性。他认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而且,消费品虽然是商品,也只是具有商品的“外壳”。毛泽东一度肯定社会主义利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提出“价值规律是一所大学校,”但是,他在晚年提出的“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观点, 实际上主张限制商品、货币、与市场关系。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之前,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史上,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关系存在的必要性,经过了一个“否定→暂时肯定→形式上肯定→有条件的肯定(限制性的肯定)”的过程。这本身是一个随着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关系的认识始终没有摆脱姓“社”姓“资” 的框子,始终没有将这种认识建立在真正的现实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肯定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统一性,这样,它一方面在上述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史上,实现了三个突破:其一,突破了将市场经济看成是纯生产关系范畴的框子,将市场经济看成是具有生产力属性的经济手段;其二,突破了观察市场经济的姓“社”姓“资” 的思维定式,将市场经济看成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其三,突破了原有在经典作家论述中寻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依据的教条主义桎梏, 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建立在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基础之上。

其次,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继承和发展。

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机制的关系进行过长期的理论探索,获得过“三主三补”、“价值规律是一所大学校”等宝贵理论成果。同时,在实践上也经过了一个曲折的摸索过程。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相适应,利用市场机制,形成了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重经济体制,驱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1953 一 1978 年间,随着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渐排斥了市场机制,致使体制僵化,经济发展出现严重波动、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等严重问题。

8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导向改革的推进,市场机制作用范围与程度日益扩大,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这一理论探索成果的结晶,是这一实践探索过程的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这两方面探索的经验、教训与成果中汲取理论营养。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突破了几十年以来改革局限于在行政层次之间进行权力调整的框子,因而又是对这两方面探索的发展。

再次,这是对人类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

长期以来,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而且整个西方经济理论体系,都认为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不可能与社会主义经济相容。例如,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辞典》说:“市场经济,即自由市场经济,往往作为资本末义同义语”英国学者皮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辞曲》也说:“市场经济通常包含着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即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论证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因而对人类经济理论发展来说,也贡献了新的理论元素。在此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将丰富人类社会的市场经济实践。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引导中国人民探索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促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即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通过这个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将获得真正有效的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将其正获得充分发挥。因为,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引导下,改革将要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市场机制,为社会主义充分利用人类社会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包括制度成果、技术成果、文化成果,提供了现实可能。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真正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资源优比配置,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藉此,中国人民将真正建设一个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吏义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