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最终决定作用一、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结构的基础
生产力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水平的提高,一点也不能离开生产力。由于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类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生产力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复杂系统。它既是包括自然和社会在内的宇宙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宇宙大系统中,自然界系统和社会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社会系统中人的活动改变着自然系统中的物质状态和形式,造成属人的生态环境,表明社会系统对自然界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本身的相互联系及其平衡状态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起作用,制约着社会系统的发展,表明自然界系统对社会系统的影响。在社会系统中,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要素往往又自成系统,同时它们又都从属于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社会系统是由社会中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结构组合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社会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从层次性看,社会系统可以分为三大基本层次,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社会系统中,这三大层次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也不是简单的集合体,而是处在相互联系之中,并且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而起作用,其中每一层次的作用都是整体作用的一个部分。因此,三大基本层次相互联结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联系,作为生产过程诸要素的经济结合方式,与生产力相互作用构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同上层建筑相联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形态的内部矛盾,这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三大基本层次中,一般他说,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不发生直接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总是以经济基础为中介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但是生产力在某些方面和上层建筑发生直接联系,这种联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会日益显著和加强。在社会系统的基本层次中,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是至为重要的中间环节。
从结构性看,社会系统又可以分为三大基本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在社会系统中,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它们构成社会系统的宏观结构,其中每一方面的结构都是社会系统宏观结构中的某一基本层次上的结构。在社会系统宏观结构里,人们的社会关系是根本的内容,因为社会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社会结构作为社会主体的组织方式和联系网络,主要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社会结构又是通过人与自然界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变化有序地向前发展的。在社会系统的三个方面基本结构中,一般他说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社会的经济结构又是其他社会结构的基础。
在社会系统中,三个基本结构的基础是经济结构,但全部社会结构的基础则是生产力。社会结构首先依赖于人类的物质生产,人类的物质生产总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决定了一定的生产
关系,而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必然形成与它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由此可见,没有生产力,整个社会结构就失去基础,整个社会大厦就不可能建立。所以,马克思主义把整个社会看作是一座极其复杂的建筑物,它既有自己的基础,又有自己的上层建筑,而生产力则是它最深刻的基础。李达说:“吾人假定社会为一建筑物。⋯⋯惟建筑物之基础为地面,其上层建筑为木材砖瓦等项, 地内之地力苟有变动,地壳即不免有塌陷之虞,则建筑物之基础势必改造, 因而其上层建筑亦必改造。”(《李达文集》第 1 卷,第 244 页。)这里说的建筑物的地面是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在此之上建立的是上层建筑,在此之下的“地内之力”就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