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实践过程及其历史发展一、实践活动与实践意识

实践的本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对象化。这种对象化的展开与实现,离不开实践活动也离不开实践意识,它是在实践意识指导下的特殊的物质变换过程。实践过程的历史发展,既造成了人类生活中现实的周围环境,又促进了进行实践的人的全面发展。

实践活动是人的现实存在的根本保证。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一开始就要和周围对象发生关系:一方面,人的生命只有不断地摄取身外的对象, 才能现实地存在和延续下去。因此,在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存在过程中,必然同人身之外的客观对象发生直接相关的对象性关系,并且利用身外的对象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唤醒新的需要。另一方面,客观事物作为人的生存所必需的对象,又是保证、维持、实现人的生命存在所不可缺少的客观对象。人只有在认识、利用、摄取、改造外界对象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存在与发展。在人与外界的对象性关系中,人为了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客观对象, 就必须运用自身的力量,通过自己特有的活动去现实地获取所需要的对象。这种人通过自身力量去获取对象的人特有的活动,就是实践活动。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客观对象满足需要的性质和激发人的感性活动的功能、人同外界的对象性关系,是人的实践活动产生的主要根据。

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它是贯穿着实践意识的活动过程。所谓实践意识,是人在实践活动之前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意识中观念地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需要、目的、手段、活动和过程,以及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关系,即关于实践活动的思想蓝图。人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标志之一,就在于人在实践活动之前,并且在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用观念不断地建构人同客观外界的对象性关系,观念地设计并操作对外界对象的改造和创造,观念地调控或修正自己的实践活动,总之是观念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实践意识具有现实性、历史性、同时性、前导性等基本特点。第一,实践意识是现实实践活动及其要求在观念上的反映,具有现实性。实践意识针对现实的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要求,要在观念上提出现实实践的目的、任务, 观念地解决现实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观念地形成现实实践的发展模型,观念地设计并且论证现实实践的方案和步骤。第二,实践意识是吸取历史上实践经验而形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思想观念,具有历史性。任何实践意识在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之前,都重视吸取历史上人们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并且以历史上人们实践活动的成功典范作为自己的参照和范本,使历史上的实践上升为观念融合于现实的实践意识。实践活动既不能中断,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总是不断向前发展。实践活动的发展,是实践意识变化发展的推动力。第三,实践意识是同时代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具有同时性。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是历史上前人活动的简单延续,而是带有时代创造性的活动。实践活动创造性的特点,必然引导实践主体在形成指导自己实践活动的观念时,重视同时代的先进经验,学习同时代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借鉴同时代先进的管理方式。第四,实践意识是实践活动过程的超前反映,具有前导性。任何实践意识要自觉地建立起实践活动的观念蓝图,都必

然要对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思考和预测,并从面向未来的角度提出实践的任务,规范实践的行为活动,建立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实践意识的现实性、历史性、同时性和前导性的特点,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国家又有不同的表现。因为它往往要受具体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惯、国际形势、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以及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又会使某一时代、某一国家的实践意识呈现出特定的外貌和特征。

在人的实践过程中,实践活动和实践意识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一开始就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与存在的关系,就能从自己的存在出发把自己的需要同外界的一定对象联系起来, 并使之转化为自己实践意识中的实践目的。同时根据实践目的的要求,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外界对象的属性、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使之转化为自己进一步改造客观对象的知识和手段,为自己的需求和实践目的服务。正是如此,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实践意识,充实自己自觉构建起的行为活动的观念蓝图,观念地创造出外界本来不具有的新的对象,超前地反映和把握整个实践过程,并且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自我审视、调整、修正自己的实践意识,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