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场经济的特征与功能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与调节形式,相对于计划经济来说,具有下述基本特征:

劳动产出商品化。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而且必然将一切劳动产出(包括劳动产品与劳务)纳入市场配置的范围。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表现为一个“庞大的商品堆积”(《资本论》第:卷,第 41 页)。应该说,这首先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其次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这一点与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度出现的无偿调拨劳动产品、不承认劳务是商品等特征形成鲜明对比。

经济成分多元化。市场经济运行的活力,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同,又主要来源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性。因此,市场经济要求经济成分多元化,观察当今发达市场经济现状,可以发现,其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包括国有制、合作制、个体私有制、资本家私有制等多种形式,这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一公有制格局也是不同的。

经济主体独立化。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单位(主要是企业) 是政府部门附属物,没有自身独立利益与相应权力。市场经济的运行则要求一切市场活动参与者必须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即具有理性的“经济人”,这样,每个市场经济主体必须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即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责任、经济权力、经济利益、经济义务和经济风险。

经济关系货币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市场利益是市场主体的基本动机。同时,市场赋予一切劳动产品、劳务和资源以相应的货币价格,如商品价格、工资、利息、地租等。因此,市场主体利益的实现形式从而相互之间经济关系主要采取货币关系的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货币关系更多采取信用化、契约化的形式。这与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是行政关系形成鲜明对照。

经济体系开放化。市场经济要求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因此, 它要冲击一切阻碍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因素,形成开放的统一的市场体系和经济体系。这种开放性既包括一国经济体系对国际经济体系的开放,同时也包括国民经济内部各个子体系(如地区经济和部门经济)之间的开放。这与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追求整个国民经济的自给自足以及地区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地方经济体系,从而互相封闭的格局形成明显反差。

经济调节法治化。原有计划经济的运行具有浓厚的行政干预特征,呈现出“人治化”的特征。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无数个主体的活动与利益。这些活动与利益要获得协调,需要有具有强制性、稳定性、约束性的规则。而市场法治(包括市场立法与市场司法)具备这些特征,因而能够强制地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

此外,市场经济还具备市场观念文明化、市场利益风险化等特征。

正是由于上述特征,市场经济在社会经济运行调节与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方面具有诸多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其中主要是:自动调节供求。一个

社会经济中,千百万人消费千百万种商品,千百万人生产千百万种商品,在没有统一领导和计划的市场经济里,如何获得协调呢,答案在于市场特有的自动调节供求的功能。市场能够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形成每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成为调节供给与需求也即生产与消费的主要杠杆。正是在市场价格的调节下,每种商品的供求会趋向均衡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协调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合理配置资源。市场通过价格引导机制,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流动。同时,市场还通过竞争机制,使成本低、效率高的生产方式取代成本高、效率低的生产方式,使资源由效益差的企业和行业流向效益好的企业和行业。通过这两个过程,市场能够促成既定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达到“帕累托最优境界”,也就是说,实现现有资源的最佳配置与最优利用。

强制奖优罚劣。市场经济迫使每个主体面临成功与失败的抉择。优胜劣汰作为一种强制手段,迫使每个主体必须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消耗、提高质量与效率。这必然提高市场主体的素质以至整个经济的素质。

市场经济上述三个基本功能集中到一点,就是自发地调节市场供求、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自发地促进经济技术、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最终, 自发地促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