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
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遏制的。正因为如此,生产力成为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成为推动生产方式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既有其内在动力又需要外在条件。就生产力自身而言, 它发展的直接的内在动力,在于生产力构成要素中人与物的矛盾;它发展的主要的外在条件则是作为生产力诸要素联结方式和制约因素的一定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的,简言之,它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的。生产力实际上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对立统一。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劳动者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新需要,必然要积累起新的生产经验,并将其运用于生产过程中形成新的劳动技能,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当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原有生产资料不适应这种新情况或不符合劳动者的新的要求时,劳动者就会依据新的劳动经验,运用新的劳动技能,对旧的生产工具,进行改革,甚至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并进而创造出新的劳动对象。另一方面,新的生产工具和新的劳动对象的出现,又会迫使人们自我改造和提高,以适应新的物的要素的要求,从而会造就出一批具有新的劳动技能、可能使用新生产工具进行生产的新劳动者,他们更新观念、获取新的知识井形成新的劳动技能,去驾驭新的物的因素。总之,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新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新的劳动者、更新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矛盾双方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早就指出: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664 页。)科学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却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关系非常密切。当它渗透于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 就会转化为改造自然的巨大物质力量,进而成为直接的生产力。也就是说, 科学技术既可以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又可以不断地“物化”为新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使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更高的基础上以及更深的层次里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巨大。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相互协调并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的条件下,科学技术渗透于它们之中,就会使它们发挥出新的更大的作用,就会使生产效率成十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增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之间的矛盾,直接反映了社会和自然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地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毛泽东说:“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286 页。)生产力之所以必然发展,正是由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需要经常不断地加以解决这一客观必然性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和自然的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作为一种客观的、强制的力量,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中,社会和自然的矛盾源于人的需要。人类要生存, 必须能够生活,为了满足生活上客观的物质的需要,人就必然要向自然界去索取。但是,自然界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这就遇到了社会和自然的矛盾, 即社会与人的需要和自然界不能自动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类就必须生产,从而有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生产力发展的人和物的内在矛盾,实质上表现了社会和自然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是由人的需要及其能否满足的矛盾引发的。正是由于存在着人本身的需要和满足的矛盾, 人的因素才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动的、能动的因素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在与一定的外在条件结合起来时,才能推动生产力的现实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外在条件是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式,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 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 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362 页。)换言之,对于生产力自身的发展来说,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式则是生产力及其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生产力诸要素只有在一定社会形式中才能结合起来井发生相互作用;一定的社会形式影响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结合状况、作用状况,从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当然,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一定社会形式生产关系,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条件。从生产方式来考察,这里所说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的区分是对于特定的观察对象而言的,因而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