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观能动性与合规律性的选择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作为主体的选择性,这两方面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是辩证统一的。关于这一点,历史观中的机械决定论和历史唯心论则各自达到了极端片面的两极。

历史观中的机械决定论否认人有选择的能力和可能,它把社会发展规律看成是先在的、预成的神秘力量,把社会历史主体仅仅看作是实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工具,认为人类的生活环境是开天辟地以来永恒不变的,而人类历史是早已被安排好了的固定过程,社会历史主体即人只能机械地去实现这个过程,而没有任何选择和创造的可能。机械决定论实际上完全否认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创造性的价值作用,把人看成是只能消极受动于社会规律而不可能获得任何自由的必然存在物。这种观点不懂得和歪曲了社会规律。与历史观

中的机械决定论不同,历史唯心论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它把社会发展过程看成是任意的、毫无规律可循的意志实现的过程,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完全是人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决定的结果。历史唯心论公开否认社会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主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既反对把社会规律说成与人的活动无关的固定程式,也反对随意片面地夸大人在社会历史中的选择作用,而是认为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选择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118~119 页。)因此,不存在什么完全没有人的目的的选择活动的社会规律及其作用。另一方面,“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603 页。)因此,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发展规律去任意地、随心所欲地选择历史。

人有主观能动性,因而人能进行自觉的选择。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人的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上。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202 页。)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与人的目的有关,因为人的活动总是基于自己的需要而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并且抱有一定的动机。在动机的支配下, 人创造性地选择对象、反映对象,并在头脑中“复制”当前的对象,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自己观念选择的理想、前途。根据自己的目的和观念选择,人给自己的活动预定目标、绘制蓝图,而且进一步选择活动方式,制订行动步骤等。所以,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进行选择,不能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没有目的性。

然而,人的目的又决不是主观自生的,“事实上,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列宁全集》第 3 卷,第 201 页。)是人对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要求所做出的主观反映。所以,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进行选择并且是科学的选择,就必须是合规律性的选择。在社会发展道路上,人的选择受目的支配,而目的建立离不开社会发展规律,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的目的的产生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关。人的目的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是直接相联系的,但是在一定时期人们往往普遍产生这种需要,而下产生那种需要,原因在于人的需要是受社会生产及其规律制约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目的的产生在根本上受制于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人的选择目标的依据在于社会发展规律。人按照目的选择活动的目标,总是从现有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和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出发,并力图使目标变为现实。离开了现有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发展规律、离开了社会关系的发展规律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人就不可能确立现实的目标, 即使有目标也只能是盲目的或不可企及的幻想。

第三,人的目的和选择目标的实现受制于社会发展规律。在现实中,人的目的及其选择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人的活动的成败,取决于是否反映或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取决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程度。即人的目的和选择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反映社会规律要求、符合社会规律的程度是成正比

的。

第四,人最初的愿望目的与最终结果的差异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发展规律造成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每个人都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预想的结果,但最后却不能如其所愿,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其原因在于社会中每个人的目的及其活动都不相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牵挚,从而融合为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合力。社会发展的结果就是社会中这种合力有规律发展的结果。

所以,在人的选择问题上,既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看到选择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有其目的性,又要注意把选择建立在规律性的基础上,进行合规律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