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一、生产力的构成和发展的客观性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物质生产资料,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自然界并不能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它不会为人提供现成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改变自然状态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人类从一开始就必须发展自己的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即改造自然并且获得物质资料的实际能力,是人类积极改造或征服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它表示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同自然界的一种物质能量交换关系。

生产力作为由客观物质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它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的总和。或者说,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时所使用的人力、机械力和其它自然力的总和。一般而言,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相关知识,并参与社会生产实践的人。它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直接对生产过程进行科技服务和从事管理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劳动者不仅是生产力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而且是生产力构成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首先,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体。任何生产工具和其他劳动资料的制造、使用和改进,任何劳动对象的利用、制作和更新,都是依靠劳动者来实现的。其次,劳动者是生产力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它们都属于“物”的要素,本身或者是以往劳动的凝结,即“死的劳动”,或者是被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和自然力;而劳动者是“人” 的要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活的劳动”。生产力的诸要素如果各自孤立存在,就只是潜在的和可能的生产力,而只有物的要素同作为活的劳动的劳动者相结合,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列宁指出:“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列宁选集》第 3 卷,第 843 页。)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或传导物。劳动资料是一个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在这个物质系统中,除了生产工具之外,还有诸如发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的动力系统、能源系统,以及为产品运输、贮藏所必需的各种容器物件等。在复杂的劳动资料系统中,生产工具占主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意义。首先,生产工具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直接传导物。生产工具的创造和改进标志着人手的延长,直接传递人对自然界的作用。其次,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划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整个生产的效率,人们使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就能显现出社会生产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相应地也迟早会结成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所以,“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204 页。)

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劳动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对象包括两类:一类是进入人的认识和实践范围内但尚未经过加工的自然

物,如开采中的矿石、砍伐的森林原木、钻探中的石油等。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后再投入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如钢材、棉纱、合成纤维、电子元件等等。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不可缺少的要素。首先,劳动对象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只有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针对“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句话时,曾指出:它“只是在它包含着劳动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这层意思的时候才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5 页。)其次, 劳动对象的不同,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用同样的生产工具,耗费同样的劳动,由于劳动对象的情况不同,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和数量是大不一样的。如农业生产中,是否使用优良品种和使用的程度如何,对农业的收成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社会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人们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多地使用经过加工的劳动对象,从而使劳动对象对生产力的发展无论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的方面都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的物质力量,它的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第一,发展生产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人类根本不可能抛弃发展生产力而去进行其它的活动。第二,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 每一时代的人都不可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每一代人所面临的都只能是即得的、业已存在的生产力,它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今后社会发展在客观上所需要的根本出发点。第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在客观上要求生产力不断发展。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着的需要。第四,生产力中的物质要素,其中主要是物质资料性质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